佛藏 - 第8
勇於承擔錯誤與責任 藉疑情  明心性



【心得】
刻苦 勤苦 忍苦
※ 作者: 紅塵一學僧 -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這句俗諺是耳熟能詳的,可是當逆境真正來臨時,那種大智若愚的無畏精神才是值得嘉許與喝采!

  所謂刻苦不外是:在任何風雨的衝激下,都能忍辱含垢;而小小的刻苦耐勞又有何不能面對的呢?翻開歷代祖師大德的傳記,無不是從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中出類拔萃的?所以二十世紀末的我們,一切資訊的迅速,交通的便捷又有何苦可言?也許在朝代的替換中,基本上屬於人類的苦是不變的,當中的差異是由物質轉型到精神層面而言。

  中國史上有一位偉大的人物-玄奘大師,他是第一位周遊西域各國的出家人,在此之前中國尚未有完整的經典,而他誓願以畢生的生命為中國佛教注入一股新的展望。一千多年前中國的邦土處在內憂外患中,交通之封閉自不在話下,玄奘大師刻勤忍苦地在一匹灰馬的伴隨下,由陸路出發往西域取經,當中所遇到的種種挫折、困苦,誠如家喻戶曉的(西遊記)裡所述般有驚有險。但(西遊記)過於神奇化,不符合正史的記載;而真正佛教史所記載的是:其路程多是沙漠地,白天無法行進,必得夜晚憑藉著星星的方向摸索,而同行的隨從有十八人,以一年半四百多天歷經各種艱難困苦,好不容易到達了西天東部「印度」,同行之人只有五人生還,其餘十三人都在旅途中不堪風霜雨露的襲擊而鳴呼哀哉往生矣!

  祖師們以其生命奉獻給宗教,置個人之生死於度外,此種偉大的胸襟著實令人感佩,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甚值得傚仿。反觀現代的我們這一輩,出門以車代步(古代是安步當車千里跋涉)無需千辛萬苦地去行腳參學,只要整理一些日用品,坐上飛機、火車,即可匯聚在佛教學院裡薰習法義。而今這樣的環境裡仍有為數不少的同學,不堪於氣侯的驟變、清晨三點四十五分的起板、課業的壓力等等外在因素而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休學啦!無庸置疑的,刻勤忍苦都只是一種心性的超越,若自已的毅力不夠堅強,一絲兒的風浪即可打垮你的法脈慧命。若毅力堅強的人,他懂得人身難得的可貴,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遭受何等是非抨擊,由於深知忍辱之所以負重、含垢之所以致遠的道理,是不容易被擊垮的。

  我想:人生,每個季節的更迭好比植物的生長,每一次經過冰雪的洗禮後,會再次勇敢的花開滿枝頭。刻苦勤苦與忍苦難以做到嗎?不難不難-一份宗教情操,外加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再加一個大肚量,知世上有可憐之人無可惡之人,有了這樣的涵容雅量即可。不貪、不瞋、不痴,以超俗的平等心看待一切人事物,那麼當下的圓滿菩薩行便充溢於心底──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唯有體會挫折是損生增道的善緣,學習去看淡一切事情,不愚痴去捉捕雲煙幻景,這就是一個學佛行者所須俱備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