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4
第三屆「兩岸禪學研討會」閉幕式 對於「兩岸佛教交流」的幾點看法



【「第三屆兩岸禪學研討會」研討感言】
「禪學研討」與會有感
※ 作者: 妙峰法師 - 南華寺曹溪佛學院副院長、教務主任

 

緒 言

  近年來,關於禪學的研討會,在大陸和臺灣舉辦的次數日益增多,由慈光禪學研究所與中華禪淨協會舉辦的兩岸法師與專家學者共同研討關於禪學、禪修的活動,已達三次。筆者有幸參加了第三次「圓頓與次第」的禪學研討,感想自是不少,在此略述幾點以表己見。

一、禪學的多樣化

  從本次研討會的論文範疇來看,關於禪學的探討,並不侷限於禪宗,而是擴大到了南傳、北傳、藏傳等各種禪法。涉及層面也包含了天臺、唯識的多種止觀及其它專經、專論的禪修方法。
  從佛教整體來看,「禪學」,確實是佛法所共有的,並不專屬於禪宗。因爲從事禪修者在適應方面的多種化,佛陀的應機設教便有了衆多差異。參加本次研討的論文雖只有十多篇,但是,佛教所提倡的各種禪修方法已得到更多人的關注,這應該是佛法之幸!衆人之幸!

二、禪學的學與修

  在很多關於禪學的研討會上,大家都在探討有關禪學的歷史形態,對於禪學的實際應用和存在價值,卻很少有人關注。換句話說,也就是大家只偏重於禪學的研討,而忽略了禪學是用來引導禪修的本來意義。
  而這次的禪學研討會,在這方面有了較大突破。論文的註腳點多數放眼於禪法在生活中的實踐方面,以及禪修者在實踐中應如何選擇和認定適應自己的禪法,應如何不斷的提升禪修的量度。

三、教界的主動性

  關於禪學的研討,在近年來都是學界的朋友佔領了研討的主動地位。雖然舉辦研討會的道場較學術界團體在比例上占了多數,但在研討中,教界往往是尾隨在學界的主向之後附會。
  在這次研討會上,從人數看,很明顯的教界多於學界,從研討的內容上看,僧界比較有了自己的研究主見。我這樣說,並不是要搧動教界與學界分河飲水,而是對這樣的一種學科,在研討過程中的互動,要喚醒教界在這個時代中的警覺,肩負起佛教賦予的歷史使命和高度責任。希望透過學界的研究,能推動教界在這方面的發展,以期提高佛教的自身建設。

四、研討的大衆化

  由於研討課題的專業性和深度性,促使研討會只限於論文發表者之間相互研討。本次會議,在這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展,而且旁聽參加研討的僧俗信徒超出發表論文數的二十倍以上,且有年輕化、高文化和男女衆均等的特點。這樣,就使研討的價值和效益,直接的給予大衆去分享。

五、教界的僧與俗

  研討會中,教界參加論文發表的雖然男女皆有,但只侷限在出家衆,而缺少了在家衆的參與,這充分表現了在家信徒在研究領域中的不足。
  完整的佛法,應該統攝信仰及研究和實踐。無論偏在那一面,都可能會導致偏離法的軌道,不能了知法的真相。因此,我企望的是教界僧俗與學界朋友依法的本身來研究法。

結語

  限於時間,筆者僅就想到的幾個問題略述片言,其實,會議中還有很多要加以說明的,只好有待日後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