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師自學佛出家以來,即留心遄觀經論,並以「永嘉禪法」自修,雖因宿來關心佛教教團發展,多年來努力於僧教育、青年學佛運動和復興大陸佛教的推動, 在法務繁忙之際,仍不忘出家人唯有禪修一途才是了生脫死、圓成菩提的正途。故八十四年接任慈光寺後,決定籌設一所禪宗專修的僧教育機構,即現今的慈光禪學院和慈光禪學研究所,於籌備期間,八十五年四月,慈光寺舉辦第一屆四十九天禪七。同年,禪學院於九月份成立後,在學院的課程規劃中,每學期打一次四十九日的禪七,所以當年的十二月份隨即進行了第二屆的禪七。於是從八十五年開始,慈光寺每年春冬兩次四十九日禪七,標幟著對禪修的堅持與提倡。多屆禪七下來,各方面的制度、規矩漸漸完備,能調和大眾不受干擾的用功,但畢竟慈光寺沒有正式的禪堂,因陋就簡的借用大雄寶殿,在規矩上也考量現前的環境因緣而有些隨宜的修訂。
四十九天禪七是「慈光禪學院」每學期課程的重點,由於因緣殊勝難得,特別開放給四眾弟子一同來共修。學院師生是禪七的主要成員,除全程參與四十九天禪七外,還負責禪七期間大部分的職事。至於外來的法師、居士,經過報名、同意,可參加一期、數期,乃至全程禪七。每個七從週日起七至週六解七,參加者須於前一天(週六)下午報到;常住當日安排法師講解禪法和規矩,了解後,才能進禪堂用功。禪七期間,方法上或身心上有疑問,可在下香後向主七和尚請教;週六解七前,必須參與檢討會,向主七和尚報告用功過程或澄清方法,作為日後用功的針砭。
每屆起七之前,惠空法師總要特別強調──我不是開悟的明眼善知識,也不敢自稱為禪師;我是一位講經論的法師,但我對禪法好樂,留意於禪修理論,並開始實際在禪修上用功──這是一種坦然的心態,坦然面對自己,也坦然面對打七的佛子;因為承認不足,所以才更老老實實的堅持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