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我們的禪風

 
 
 
 

 


 
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我們的禪風
禪風概述

中國佛教禪觀的發展
貳、禪坐簡述
參、佛藏的禪修理念與實踐



壹、中國佛教禪觀的發展

從中國佛教史來看,禪觀的發展可以大分為三期,即
一、禪宗未傳之前
二、
禪宗達摩初祖至五祖
三、
六祖以後分燈的流傳

【一、禪宗未傳來前之禪法】
從東漢桓帝建和二年,西元一四八年,經三國、西晉、東晉至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十八年,西元五一九年,約三百七十年間,是為達摩大師以前之禪經傳譯期。


1. 東漢安世高法師傳揚原始之二甘露法門:數息觀、不淨觀。
2. 東漢支婁迦讖法師等翻譯的《般舟三昧經》,為念佛的禪觀理論。
3. 南北朝時鳩摩羅什大師兼融大小乘之禪風, 以《禪秘要法》、《坐禪三昧經》為代表。
4. 鳩摩羅什同時的覺賢大師所譯的《達磨多羅禪經》、《觀佛三昧海經》,亦是大小乘禪同 弘。
5. 羅什弟子道生、慧觀法師等,吸收般若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思想,成為特有的大乘禪。



【二、達摩大師至五祖之禪風】
1.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梁普通元年庚子到廣州,刺史蕭勵迎接, 於十一月至金陵(南京),後與武帝不應機,泛舟北渡,至嵩山面壁九年後入滅。有《二入四行》遺世。
2. 二祖慧可禪師:年四十禮達摩從學,六年後於鄴都開法筵。有《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傳世 。
3. 三祖僧璨大師:出生不明,以白衣參謁二祖,傳法後居蘇州皖公山,據傳《信心銘》為其所作。
4. 四祖道信大師:俗姓司馬,隋開皇十二年拜禮三祖嗣法後,居蘄州破頭山,學徒雲集。傳法五祖弘忍,旁出牛頭、法融。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流傳於世。
5. 五祖弘忍大師:蘄州黃梅人,俗姓周,弘法於黃梅。會下七百人,有上座神秀大師,眾所景仰,後由惠能得法,法分南北。有《最上乘論》疑為其所述。
  
  此禪觀期中,亦有天台的止觀法門流行,但基本上禪宗的發展愈見廣盛,愈臻成熟,自六祖後而一支獨秀。


       
【三、六祖慧能大師以後之禪風】

  六祖慧能大師以《壇經》傳世,世稱南宗,與北宗神秀大師並弘於世。後南宗獨盛,直至清末而凋零。其禪風,早期有公案和看心等方法,其中有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等宗流各擅家風;而後期主要以曹洞宗的默照禪和臨濟宗的話頭禪(參話頭)為主。

  由於後期,禪宗逐漸衰微,強調他力思想的淨土念佛法門逐漸興盛,禪宗與淨土宗互相衝擊消長,雙雙成為中國佛教主要的修行法門。


貳、禪坐簡述

  修學佛法的核心,在於「戒定慧」三學:「戒」有防護、淨化身器的作用;「定」能澄淨心識;「慧」能斬斷煩惱。我們學習佛法,即是要藉著禪定開發智慧、斷除煩惱,而能夠獲得解脫。

  所謂修定,即是要讓我們的心識得到統一與清淨:首先我們透過持戒,使得色身清淨,在色身清淨的基礎上,再透過禪定使我們心識淨化與統一。心識的淨化與統一,能使心產生很大的力量、產生高度的覺明,智慧即隨之開發,因而能斷除煩惱。

  我們如何由定發慧呢?即是透過打坐、禪坐。基本的禪坐包括了:一、禪坐的預備工夫;二、禪坐的正行;三、禪坐之後的護念。最主要的部份是禪坐的正行,即法門的止觀運作。當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也要常常防護我們的身心,也就是要善護淨戒、心念。


【一、禪坐的預備工夫 】
  我們一般打坐需要調合身心,首先,要先調身、調呼吸。調身就是把腿盤起來,結跏趺印、身體挺直、牙齒咬合、舌抵上顎。打坐之前微微搖動身體,調整身體的關節。身體調好後,慢慢深呼吸幾口氣,坐定讓心慢慢靜下來,即可開始使用自己的法門。
【二、禪坐的正行 】
  真正的打坐,不只是為了枯寂妄想,而是讓我們的心識清淨與統一之後,發起智慧的覺照,這就是所謂的「止觀」的運作。每一個方法都有止觀的道理,大乘有大乘的止觀、小乘有小乘的止觀、各宗派有各宗派止觀的理論。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跟著方法走。在止觀運心的修行過程中,會有一些身心的變化或禪定的境界。要特別注意,不要太在意身心的變化,如氣脈的動亂,或是一些境界的顯現;只要跟著方法走,功夫就能自然進展。詳細的情形最好有老師指導,或看禪觀的書籍。當然有一些簡便的方法,我們可以練習操作。居士可以每日定時定量在家中坐,十分鐘亦可,二、三小時亦可,分段、分多次坐亦可,或定期聚會大眾共修。這是佛弟子邁向解脫的一項重要工作。
【三、禪坐之後的護念】
  修行要有所成就,功夫要有所進展的關鍵,在於要把禪坐時的功夫,帶到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亦要能常常提起法門的止觀運作。另外,禪坐功夫慢慢成就之後,心識已有一定程度的清淨與統一,故下坐後,更要善於護念心識,不要起貪嗔癡淫等惡念,而破壞已有的清淨心識,甚至擾亂調和的氣脈,令身心不安。


參、佛藏的禪修理念與實踐

  佛法是一門解脫生死的履踐功夫,而「禪修」即是其履踐的方式,這是作為修學佛法的核心部分。可以說,佛法若離開了真實的修行功夫,將徒流於哲理思辯的學問,而喪失佛陀出世濟度眾生的本懷。以中國佛教而言,可以看到佛教的興衰,確實與「禪」的起蔽與否有著絕對的關係──唐宋八大宗派崢嶸及禪宗的鼎盛,寫下中國佛教輝煌的史頁,及至各宗禪觀沒落,尤其是禪宗的沒落,中國佛教便難再覓往日的生機。

  太虛大師曾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雖然各宗派都有其獨特的禪觀,但基本上,中國佛教是以禪宗之禪獨領風騷。所以,清末以來禪宗的沒落,即是禪觀的沒落,也是佛教的沒落。做為中國佛弟子,要繼承與恢復中國佛教,勢必要把禪宗發揚起來。


【一、禪修理念 】

  我們佛藏山僧團的禪修理念,是以禪宗的參話頭及永嘉大師的永嘉禪法,作為行持的兩個法門,兼以經論之禪修理論來導正禪修知見。在教觀並重的薰修下,期能培育出真實正法僧才。

  選擇禪宗作為實際的禪修法門,是因為我們認為,禪宗是中國佛教的精髓。所以一方面是繼承的方便,一方面是發揚中國佛教既有的獨特精髓。尤其禪宗的永嘉禪法和參話頭,都有寶貴且精密的指導典籍作為修學依憑,且都具有操作簡易、悟境高妙的優點。而之所以選擇教觀並重的方式,一方面是因為現今沒有高明的禪師,只好從典籍中重新把禪法發揚起來;另一方面是希望在禪觀理念的知見上有所澄清,以輔助於實際禪修,並能指導他人禪修。這是基於「以教導禪,從禪出教」的理念。透過教理聞薰,對禪修思想有正確理念之後,即遵照禪宗祖師的意見,一門深入,以悟為期。而透過實際禪修經驗,熟悉調運心念的技巧後,希望能再開發、分析禪觀的思想理路,以俾於禪修的宏揚。這是我們佛藏僧團對禪修的一份理想與期許。


【二、禪修實踐】
關於具體的禪修實踐,主要是配合「慈光禪學院」僧團的共同作息:
1. 平日除早晚課坐香外,每週一、三、五坐香, 二、四、六教理課程,在禪教切磋下,聞思薰修,累積定慧資糧。並安排有拜佛、爬山等課程以調和身心。
2. 每年打兩次四十九日禪七,最為進階式的精進修行。
3. 若禪七中功夫鍛鍊得較為純熟之後,未來規劃有短期的半年、一年、三年的閉關靜修,乃至長期住禪堂, 一心用功,直至開悟。

 

回首頁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佛藏山慈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