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佛藏一家

 
課程大綱
 
 
 
 
 
 
 

 


 
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佛藏一家
課程大綱


1. 釋禪波羅密(惠空法師):
    此書是智者大師以天台為架構、四禪為基礎所開展出的小乘禪法,重點在於分析基本的禪法理路。本書原分十章,但自七章後而未宣:前五章是禪法的基本分析;第六章為禪法的預備功夫,尤其在內方便裡,對於修習禪定過程中心性所產生的各種境界,如魔事、善根等的分辨,非常實用,是實修的好教材;第七章明禪法修證,對於禪定的證得,如初二三四禪、不淨觀、數息觀所發之禪相有詳盡說明,惜未竟而不宣。釋禪波羅密的價值,在於對禪修過程中所應知的理論及可能遇到的境界,作有條理、有架構的說明,實是禪修的寶典。

2. 永嘉集(惠空法師):
    永嘉大師是唐朝人,本修天台止觀,後來在六祖門下開悟,他有兩本著作傳世,一是證道歌,一是永嘉集。證道歌較為大家所熟悉,不過證道歌是從開悟聖者的立場來看修行的特質,一般人其實用不上,而永嘉集是做為初學者的修行次第指引,所以永嘉集對我們而言比較實用。永嘉集大分十章,前三章說明修行的預備功夫,次三章說明正修止觀,分別為奢摩他、毘婆舍那與優畢叉,這是全文的核心。特別要說明的是,其中奢摩他,是一種具有智慧特質的禪定。簡言之,永嘉禪法是一種觀心的法門,觀照意識流乍起還滅的妄象,直接使我們的心寂靜下來;透過直接掌握意識流的妄想而令意識寂靜之後,再進而以禪觀將身心大地融入理事不二的境界,由此導發究竟智慧的開顯。所以說永嘉禪法理路清晰,非常有系統,而且操作起來非常直接,又有禪定的基礎,可以由定到慧,讓我們身心調和,是非常適合現代人禪修的一種方法。

3. 圜悟禪要(惠空法師):
    圜悟禪師是北宋時期重要的一代宗匠,他是碧巖錄的作者,也是提倡參話頭一法之大慧宗皋禪師的老師。中國禪法到大慧宗皋禪師後一轉,轉成了參話頭,千年來都是以參話頭為主,可是大慧的老師-─圜悟禪師,卻沒有提倡參話頭。圜悟禪師的禪法,總結起來就是所謂的「密密照看」,主張應潛心默觀、迴光返照,看到我們心的源處,然後一直堅持到底就可以開悟。所以其禪法非常平易、簡易,可是在簡易、平易中,卻透露出一種超凡、獨特的風格。其語錄中有幾句話很具代表性,如「迴光返照」、「冥心體究」、「只守閒閒地」、「忘懷體究」、「時時覷捕」、「向腳跟覷捕」、「理需頓悟、事要漸修」等。至於開悟以後,仍不改平常的行履,像常人一樣,還是一樣掃除自己的心垢,這就是悟後起修。其實修行,每一個境界都是可以悟入、切入的地方。

4. 傳燈錄(惠空法師):
  《傳燈錄》是一本記述禪宗發展的史料,裡面有宗派歷史的敘述、師資相承的史實,也有古德修行悟道的公案、祖師學習成長的行誼、禪師對於禪法、心性的分析。其中公案的部分,因為一般人並不能理解參悟的當下,所以我們略過;我們所要擷取的,除各宗派禪師師資相承的史實之外,重點在於禪師們對禪或心性的解析,及酬答之際,對禪令人發省的解釋,這是傳燈錄中最可以學習的地方。當然,在這其中也有一些禪師的行誼,關於他們在修學中的轉折與辛苦,也是值得我們去注意、留意的。

5. 高峰禪要(惠空法師):
  高峰禪師是南宋末年、元朝初年在浙江的一位大宗匠,是臨濟宗的傳人。高峰禪師自述曾開悟過兩次,第一次是二十四歲在誦經時,第二次是三十多歲在睡覺時,可以說第二次才是真正的開悟。高峰禪要這本書可以讓我們了解參禪的進入與過程,如高峰禪師提出的「參禪三要」:大疑情、大憤志、大信心;也可以從中看出參禪的下手處、轉折處、極致處,乃至修行成就後等四個過程。高峰禪要對於參話頭而言是非常深刻、簡要的一份提攜與指引,是學習參話頭的一本入門書籍。我們相信,熟讀高峰禪要以後,對於參話頭一定會有很深刻、很正確的理解,這是在禪法中不可多得的寶典。

6. 大慧語錄(惠空法師):
  大慧語錄內容非常豐富,是大慧禪師在各地的語錄,共三十卷。前十五卷大多是公案,這部分我們比較難趣入;後半部,主要是說法開示及與弟子們談論修行悟道的法語或書信。由於內容份量很多,所以舉凡對禪的各方面理論、模式,乃至於對他老師的觀心法門的冥心體究、直探心源的修行法門皆有提到,除此之外,對於其他禪法的評論,如對於默照禪的訶斥等等,都提出了非常寶貴的意見。此中對修行參話頭更提出了相當豐富的論述及說明,對於參話頭的進入、意義、作用乃至眾生根性等各方面,有非常詳盡的說明,對參話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著述。參話頭可以說是從大慧宗皋禪師的提倡之後,成為中國禪法裡很獨特的修行法門,故此書堪稱為非常重要的禪宗典籍。

7. 大乘起信論(惠空法師):
  起信論是中國翻譯的經典中,代表如來藏思想的重要寶典。它以如來藏一心,開二門──真如門、生滅門為架構,說明如來藏因無明而落入生死變成阿賴耶的流轉過程。阿賴耶有四種義:本覺、始覺(覺義)、枝末不覺、根本不覺(不覺義)這四種特質;也可以說起信論就是以這四種特質來詮釋如來藏心與無明結合成的阿賴耶的特質。起信論思想的特點,在於提出清淨的如來藏心的這個信念,說明如來藏如何開展出眾生的山河大地:它的本意是歸結到一切由此出、一切由此入的如來藏思想,但在表現這個思想時,是用生滅心來表現生命的開展,而運用本覺、始覺的概念來說明還復到如來藏的過程。所以基本上起信論就是以覺與不覺來說明如來藏與無明間一出一入的因緣,從中,可以讓我們對於本心的禪修得到很好的啟發。

8. 圓覺經(惠空法師):
  圓覺經是以眾生本具清淨、靈明的覺性做為基本論點。因為無明妄動,所以靈明的覺性被遮蔽而幻現種種境界,所以修行就是要了知一切身心都是虛幻而妄顯的,離開這個虛幻的幻境以後,就能顯發我們本具靈明的覺性。經典裡依眾生根機分上根、中根、下根三層次說明修行的方便:上根直接從離幻的角度契入,中根從修習止觀次第下手,下根則要靠道場加行、懺悔、禮懺儀式的幫助破除種種業障。圓覺經的重點在指出一切身心皆是幻境所顯現,這是說明身心如幻的一部重要經典。

9. 小止觀(真懌法師):
  天台智者大師著四部止觀,是天台宗學人於禪修中,做為依據及修學的重要典籍,其中以《小止觀》,又名「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是初學禪修者所不可缺少的典籍。寶靜法師講述之《坐禪法要》中亦直言:「此書全明止觀下手功夫,為天台宗初發心人,修證入道最為切要之法門。」此數句簡單明瞭的指出,此部止觀對於初發心者修學入道的重要性。
   本書內容由淺入深、次第有序的教導學人從具足五緣、持戒等種種基礎與各種因緣具備下,求得學習的環境,而能隨緣、自在把握因緣修學,進而於歷緣對境修中實際修行做功夫。
   行者於修行止觀功用中之善根發相及覺知魔事,於此部止觀中皆有詳述。令初修學行人能從中明瞭遇境如何破除煩惱,免於境界的牽引,而自然到息心寂然、魔自消滅,至修證境界。
   最後明證果,依天台三止三觀說明斷惑修證之次第,更實在的點出佛法重在真實受用上,而非在研究分別名相上,若不能於佛法上相應,即成佛法中之外道也。

10. 教觀綱宗(真法師):
  天台宗之教學特色,以「教觀並重」、「教觀雙美」著稱,注重教理之研究,更重視實修觀心的修行。
  《教觀綱宗》這部書,是天台典籍中,為初學門人研究浩瀚佛法之一部指引書。內容有「教相」與「觀行」實踐,使初入門者有所依據,且五時八教圖更簡單明瞭勾畫出佛陀一代時教的次第淺深對機應教的簡圖,使學人容易明白佛陀說教施化的悲心。從中依此而觀察自己根器相應的教法,而努力精進實踐修行。
  此部書「教相」部分,是將佛陀一代教說,以「權」、「實」、「粗」、「妙」來說明佛教教理思想、教學方法,於判教中,以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來說明佛陀教化眾生應機而說的經典次第,分「別五時」與「通五時」來融通說法內容,更以八教──「化法四教」、「化儀四教」,配合眾生根性的差別相,以「藏」、「通」、「別」、「圓」四教,巧妙運用「頓」、「漸」、「秘密」、「不定」的化導方法,次引誘、攝入、淘汰、融通,使其趨入佛道,以圓教究竟諸法實相為導歸。
  「觀行」部分,就藏、通、別、圓「化法」四教中,各說明止觀的實踐修持方法。餘四教中斷惑修證之次第,於四教觀法中,各說四教十乘觀法,會歸入圓教十乘妙觀為旨趣。

11. 大乘止觀(真一法師):
  大乘止觀法門是天台二祖慧思大師所著。然其書,引起歷代研究天台學者之評論不少,原因在於其書內容引《起信論》思想之處頗多。但就止觀修行方法而言,最後一說「歷事指點」不失為天台止觀所強調的日常生活體驗、實踐之依據。
  此部書,前半部依真如門、生滅門說明如來藏、染淨二性之問題,明止觀之依止;後半部用三性、三無性,明修止觀境界之關係與止觀體狀。更依三性修止觀,說明除障得益之功用及止觀作用。
  「流通分」以「歷事指點」說明修行止觀功夫,於日常生活運為之中處處皆可用功,實際告知如何在禮佛中觀想,一切時中隨緣對境的修行止觀方法。

12. 禪林寶訓(性演法師):
  《禪林寶訓》,凡四卷,南宋淨善重編,又稱《禪門寶訓》、《禪門寶訓集》,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內容共收錄南嶽下十一世黃龍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菴等宋代諸禪師之遺語教訓,凡三百篇,每篇的篇首皆有其提要綱領。
   此書始為妙喜普覺、竹菴士珪二禪師於江西雲門寺所輯錄,經年散逸,南宋淳熙年間(AD1174-1189),淨善得之於老僧祖安,因年深蠹損,首尾不備,乃尋之語錄傳記,加以重集,即現行之《禪林寶訓》。
   本書的注釋師版本很多,我們選用智祥大師之《禪林寶訓筆說》三卷,此書古來即盛行於禪林,為初學佛者之入門書。古人說:熟稔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說:熟稔寶訓三百篇,僧格、人格皆完美。

13. 往生論(性演老師):
  《往生論》,全一卷,世親菩薩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全名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收於大正藏二十六冊,本論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讚嘆極樂淨土之莊嚴,闡述修習禮拜、讚嘆、作願、觀察、迴向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
   謂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並次第得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等五種功德,前四種功德為入功德,能入於蓮花藏世界,自受法樂。園林遊戲地門,則為出功德,即迴入生死煩惱,遊戲神通至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速成就菩提。
   本論是唯一印度撰述之淨土論部,淨土宗特重之,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十六觀經》三部合稱為三經一論,其論述頗為深妙,北魏曇鸞大師著有《往生論注》二卷,很值得後代佛弟子深入學習。

14. 遺教經(性演法師):
  遺教經,又稱《佛垂般涅槃略說教戒經》,全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內容述說佛陀在拘尸那羅之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前最後垂教之事蹟,詳說佛入滅後,佛弟子當依循波羅提木叉為本師。他的內容共分成二十一個段落,從入門基礎──尊重戒律為始,之後有制五根、離嗔恚、勤精進、不戲論乃至法身常在,全文無非鼓勵後世佛弟子,如何在菩提學程中,依人身、求人身,不離人身而趣向佛道,禪門尤重此經,與《四十二章經》、《溈山警策》合稱佛祖三傳。

15. 八大人覺經(性演老師):
  八大人覺經,全一卷,後漢沙門安世高譯,收於大正藏十七冊,本經說明諸佛、菩薩等大人應覺知思念之八種法。佛弟子須觀察體會八大人覺,以作深覺、覺他之修行。
   本經之八大人覺係指:覺世間無常、覺多欲為苦、覺心無厭足、覺懈怠墮落、覺愚癡生死、覺貧苦多怨、覺五欲過患、覺生死熾然苦惱無量。
   八大人覺在《阿含經》、《佛遺教經》、《成實論》中,均廣有論說,其順序、名稱雖異,然旨趣相同。

16. 禪源諸詮集都序(宗麟法師):
  本論是立足於眾生本覺真性的如來藏/佛性思想,說明佛性是禪那(即定慧運心/止觀運心)的本源,並可隨緣現起一切境界,而又與一切境界融通無礙。
   再者,將世尊一代時教與諸菩薩所造論藏的淺深,分析為「禪三宗」、「教三種」,禪教相對,逐項辨證,總會成一味和合的「真性/如來藏/佛性」。
   因此,深入本論可以了解宗密大師對禪、教的整理與會統。

17. 解深密經禪法(宗麟法師):
  三分、八品中分別瑜伽品引申大乘唯識止觀的種種問題,從善根內因、所依教理、止觀種類到障蓋對治、引發威德等,扼要地分解止觀行法。
   說明在宇宙萬物源於「唯識所現」的聖教量下,菩薩由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依「法假安立」運轉止觀修行,藉著菩提道次第的策進,證入「識性如如」的涅槃功德。

 

回首頁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佛藏山慈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