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2

 

 

 

中國佛教禪觀的本質與特色
【中國佛教禪觀的本質】  
 漫談中國佛教禪觀 宏印法師◎釋妙嘉整理 - 佛教青年基金會

 

一、佛法中最重要的義理思想

  佛教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了,所展現時間的遙遠和空間的遼闊,以及宗派之多、法門之廣,佛教已經是一個偉大的宗教。南傳、北傳、藏傳……,回到了根本佛教的傳承來說,就解脫道的宗旨,佛教重要的思想: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及大乘的菩提心、六度……這些是佛法的核心本質。
  佛法之中當然會有了義的佛教、不了義的佛教,方便的法門、究竟的法門等不同,或者因為流傳到某一個國家、某一區域,受區域方便適應,會展現不一樣的特色。例如未來的佛教,還要加上「西傳」這一系統,即西方人在西方社會中,用西方哲學,加上西方文化、西方背景,消化了佛法之後,展現另一套適合西方形式的佛法,那就變成「西傳」。
  所以佛教在弘傳中,還是要回顧到佛陀的法,就像印順導師把印度一千七百年的佛教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稱作「佛法」,第二階段是「大乘佛法」,第三階段是「秘密大乘佛法」……這區分用得恰當:離佛比較近,成分還是比較是佛的法,所以用「佛法」;而展現大乘、摩訶衍乘的佛法,也是佛法,稱作「大乘佛法」,秘密大乘則表示含有秘密色彩。
  條理的抉擇因人而異,對四聖諦、八正道、六波羅蜜,賦以何等解釋?以及由出離心到菩提心,如何將大小乘圓融起來?另外,佛教因時、因地、因人,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的適應,契機的方便不可少,但在契機的同時,不要忘記要常常回頭照顧到契理,契理就是導入到熄滅貪瞋癡。我執、我見是生死的根本,而人類文明有很多的災難,來自欲望太多。

二、個人修持經驗

  就一個出家人來講,出了家後的生活、寺院環境,應該要有一種規範:包括規律的、制度的、乃至儀式的修行階段、成長階段……,這不可少的。我過去在傳統的道場,也是樣訓練出來的:早晚課、戒律、威儀,以及身為一位出家人,接引信眾的法會唱念、法器等等都要學的。
  至於個人心靈內在的佛法理念、觀點,以及修行經驗而言,早期我是念佛的,也看了一些禪宗的書籍,後來從太虛大師的思想激發我關心整體教團的興衰,爾後又接觸到印順導師的思想。如果要談心得及受用的話,較深刻的是中觀。中觀是性空學,有人一聽到「性空」這兩個字,就會覺得空呀、空呀,很玄!我會回過來解釋:要懂「性空」,先要懂「緣起」,緣起學不好,就不能通達性空。所以從中觀的性空,不落兩邊,把握中道,展現在生活的緣起。
  所以就緣起的適應方面來說,目前我個人的生活,忙或者不忙、事多事少、是靜是動,我都盡量調適,能夠自在、自在,這樣就好了。至於對整體佛教,我的關心是絕對不會退的,對教團的興衰、對正法的信仰、對正法的奉行、對佛陀慧命的延續,當然我是依教奉行。
  目前對僧伽教育的關注,多過在世俗性的、社會性的、信徒這方面……,這是我工作的興趣和重點…..對於教團健康的發展,以及僧教育的培育,這種興趣多於對信徒的弘法。

三、中國佛教禪觀之本質

  我看慧皎大師編的《高僧傳》第一集,裡面有個「習禪篇」,《高僧傳》把高僧分為十類,其中有一類是修禪定的禪師。第二集,道宣律師寫的《續高僧傳》,也有「習禪篇」,也是寫禪師。第三集,宋朝贊寧法師寫的,叫作《宋高僧傳》,名稱雖是「宋」,實際內容卻大都是介紹唐代的禪師。
  我們要看中國佛教的禪觀,不能從唐代開始,應該要回到漢朝,佛教剛傳入中國,那時已有人在修禪了。尤其西晉、東晉、南北朝,被稱為禪師的多得是!所以談中國佛教禪觀,應該不是從唐朝八大宗之後的禪宗之後的禪宗範團去看中國的禪。因為唐朝,中國佛教進入中國已經五、六百年了,兩晉、南北朝這麼長的時間,修禪觀的就很多,這一部份也要研究、發揚出來。尤其三論宗、天台、華嚴的大師,都被稱為「禪師」,可說中國佛教從來沒有忽略禪觀!
  到了唐朝,由初祖達摩祖師傳到了五祖弘忍,弘忍再到六祖慧能,之後的中國人講禪、講中國的禪,就歸成一個宗派性、獨特性的專宗。禪形成專宗、乃至中國佛教形成專宗,隋朝到唐朝時候最明顯。但是慧能大師也不是有意要創立一個獨立的禪宗宗派,是傳到他的徒弟,像石頭希遷、百丈懷海,而更是成氣候的是第三代,所以慧能傳到第三代的時候,中國祖師禪開始形成,或者說是更明顯的形成。

四、中國佛教禪觀種類

  魏晉那個時代的出家人,大部份被稱作禪師,這表示中國自古重規禪觀以作修行,而念佛法門稍微慢一點。早期的念佛觀也跟禪觀有關係,像廬山慧遠的蓮社「實相念佛」也是一種禪觀。講中國佛教禪觀之本質,首先應肯定中國佛教的傳承、修行的法門,事實上就是以禪觀為骨髓。近代的太虛大師也說:「中國佛教之特質在禪」,禪觀是佛法的本質。
  至於思想核心,歷史上也是有它的階段,比如到五代、宋之後,尤其宋之後,大多是參公案、參話頭、默照禪這一類,我覺得它有一點是時代的契機,也是一種方便。禪宗分五個宗派,修行各有特色,這些有的我並沒有深入去探討,只是初步的印象。
  至於像南傳常談的「四念處」禪法,其實在漢傳所翻譯的漢文經典裡面,這些資料都有,包括這個傳承也是有,像安高最早把佛法帶過來,就是「安那般那念」,這種「數息」的修法,一定會談到四念處或類似四念處。另外,中國天台宗算是止觀最集大成的,智者大師談的《小止觀》、《釋禪般若蜜》、《摩訶止觀》,幾乎把大小乘各種禪觀的法門集成了,現在的台灣佛教重要的工作是:怎麼樣把我們自古以來就有的禪觀法門,把它發揚出來?……我想這個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