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0

 

 

 

學術與解脫之抉擇 關心本份的事情
【兩岸禪學研討會心得】  
 與歷史相應的創舉 慧然法師 - 廈門閩南佛學院教師

 

  參加這次兩岸禪學研討會,雖說是兩岸交流,但我還是本著學習和取經的態度來到台灣,因為台灣佛教沒有中斷,比較興旺、發達;大陸佛教畢竟由於歷史因素(文化大革命)中斷了一段時間,才剛剛恢復了十幾年。台灣方面,無論出家人的素質,寺院管理等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我這次有幸參加禪學研討會,首先要感謝惠空法師給我這學習的機會。

  關於這次兩岸禪學研討會,我覺得它具有兩點很深刻的意義;一是現實的意義;一是歷史的意義。所謂現實的意義,是說不論台灣或大陸,雖說佛教都很興盛,但能絢真參實修的人畢竟不多,透過這次禪學研討會,這是一個契機,能夠推動佛教往實修實悟的方向去行,特別是促進出家師父在禪修方面多體驗、多用功。現在的情況是,因為大家不注重禪修、不注重實際的體證,所以不是做經懺,就是辦社會服務。當然辦社會福利、慈善、教育事業全是好事情,但這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出家人的根本是禪定;禪定包括很多方面,按照佛教綱領來講,修學次第是「戒、定、慧」,依戒生定,由定發慧。要得到究竟的智慧,必須通過禪定來引發,否則就像樹沒有根,不可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所以我認為這次禪學研討會針對現在佛教界的現狀,開會的時機非常即時,也是前所未有的。其次從歷史意義上來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能夠徹悟宇宙人生真諦,是透過禪定,在菩提樹下開悟的,我們出家修行要想成道,必須透過剛剛講的戒定慧三學來進入,所以佛教的核心,可以說在禪定方面,禪定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提昇,我們佛教就會慢慢的衰微,佛教便會等同於一般世間只是做好事,如作慈善,辦教育的世間法而已。如此,我們出家人的本分、佛教的宗旨也就失落了。所以,要使佛法久住世間,使法輪常轉,使佛教有一個新氣象,必須透過禪定。歷代以來,必然是因有實修實證和大徹大悟的高僧出現,佛教才能興盛。這點我們從佛教歷史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來,不要說太遠,就舉近代的虛雲老和尚為例。所以說高僧出世與否,對佛教在世間的地位和影響力就會不同。因此說,這次會議對「禪」的提倡,是有它歷史意義的。

  我認為這次禪學研討會開得很成功,圓滿,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第一,發表的論文和主講者水平,總的來講是比較好的;第二,開會的時機是即時的,也就是說,大家都看到了目前佛教這種景況,不論大陸或台灣,這麼多道場,這麼多法師,但就是沒有人來發起禪學研討會,所以大家非常渴望,這是主要原因;第三,是主辦單位安排得恰當,準備工作做得細緻、紮實,整個過程,無論接待、後勤、會場佈置非常有條有理、非常嚴謹,宣傳工作也做得很好,使很多佛學院研究所、各道場法師,都能積極響應和參與,可以說大小環節都能細心安排。比方說午齋吃便當就安排得非常好,正體現了禪的味道,因為禪是非常樸實,不講排場、奢侈的,整個禪學研討會從個個方面體現禪的精神和風貌。

  就我個人來說,這種學術性的會議是第一次參加,當然感到非常榮幸有因緣參加道次研討會。透過兩天研討,無論是發表者、講評人,乃至台下與會的法師、居士和學者,反覆的針對禪學問題來探討,我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啟發,受益匪淺。我們雖然學過禪宗方面很多著作,但不是很深入;這次是個專題,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論文的發表人,從各宗各派中把禪觀思想和修持方法闡發出來,特別是惠空法師具有獨創性的夢幻觀,很有意義,給我很大的震撼。在這個時節因緣,能夠把禪觀作為一個重要的、主要的議題,透過研討會的形式,謙兩岸一起來探討,無論從那方面來講,這次研討會的層次是比較高的,參與的人也是比較積極的,給我收穫很大。

  總的來說,就我看到的,我認為這次會議辦得很圓滿。因為我畢業後講課講了幾年,這一兩年開始接行政工作,所以我知道做事的辛苦,我們舉行法會或活動,無論在運作當中或結束以後,總覺得很多方面不圓滿,很欠缺。但在這次禪學研討會中,我看到從接待,會議議程,各方面安排得都非常好,有條有理,做到了滴水不漏。如果說美中不足的話,就是會場稍微小一點,因為那天下雨,沒雨恐怕人更多,想聽、想參與的人就會沒座位。再一點,如果可能,在研討會以後舉行禪七,恐怕效果更好;或是在研討會期間穿插靜坐,我想會更有意義一些。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這是第一次的兩岸禪舉研討會,將來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這種類型的禪學研討會,把佛教幾千年來的禪觀思想綜合闡述,不單與會的法師、居士能受益,再能出版刊物,使海峽兩岸、世界各地佛教徒都能共享,我想這對佛教禪觀理念的提昇是有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