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0
關心本份的事情 今年好 明年更好



【兩岸禪學研討會心得】
對禪學研討會的迴響
※ 作者: 常能法師 - 慈明佛學研究所

 

  兩岸禪學研討會順利圓滿的落幕,這不但是佛教界首次舉辦這樣的盛會,更是台灣史上未曾有過的兩岸禪學心得交流,怪不得主辦單位,雖然沒有充分宣傳,還是有很多教內外的僧、俗冒著風雨,聞風而來.,而我們一行十數人,抱著觀摩兼尋寶的心念,不管氣象局預測颱風即將登陸,也不能改變我們的心意,就這樣的我們上路了,事後證實,確實是不虛此行。

  簡單而隆重的開幕儀式結束,立刻進行,沒有拖泥帶水的場面出現,兩天的論辯、場次、時間都掌握的很精確,這是此次大會成功的要素之一。儘管外面風雨肆虐,場內卻是熱情奔溢,論聲不斷。顯示出台上與台下都非常投入,主客都是有備而來的,學僧一行多數是首次參與這種場合,不僅是大開眼界,且情緒頗為激昂,時而為發表者喝采,時而為他緊張,時而為講評人的評論刮目相看。每天結束,回到宿處,大家儘速盥洗完畢,圍坐一堂,進行第二場的論議與心得交流,兩天下來,同學們都感覺到自己的觀察力與思辯能力進步了,這應該是我們此行的最大收穫吧!

  學僧一行深感很有福報,不只是課堂上的受業,還能參加這樣的研討會,而不致落於閉門造車之危,感謝主辦單位排除艱難,邀請大陸法師及學者和國內年青輩的法師及學者,舉行這個有異於一般空談理論的學術研討會,使學僧們獲益匪淺,感激之餘,僅以學僧一行之心得及建議數則,忝為與會之迴響:

一、心得

  1.大陸法師或學者可能因文革過後或其他相關因素,表達之思想趨向保守,反之本省法師、學者則較為開放與多元化。

  2.大陸方面可能限於佛學典籍及資訊不易取得,參考書目較為狹窄及冷門,相形之下,台灣的佛弟子實在太有福報了,隨手可得,我們應當珍惜當下,好好用功,既自利又利他。

  3.發表著應先將作品擬出口頭報告式的大綱(緊扣主題),提綱挈領的點出,至於枝末細節,可待講評或發問後再處埋。

  4.不論是研討會或發表會,表達能力,方法和聽話(理解對方問題、話意)非常重要,略舉一例:結束前的綜合討論時間,會中有一居士以戲諺語調,稱發表論文法師為「夢幻觀祖師」,為當事人當場糾正,令學僧等拍手稱快,更佩服惠空法師的果斷與俐落,這樣的能力是我們的不足之處,有待加強。

  5.此次與會者,中餐一律食用便當,不但利合同均又節省時間,也沒有喧嘩場面出現(尤其是出家眾),莊嚴肅穆,這是很好的示範動作,可以讓人一新耳目,非似佛教活動都是大拜拜似的鬧哄哄。

  6.不管是發表者、講評人或與會者,均須對自己提出的文字或所說的話負責。

  7.因為主辦者是出家僧團,而與會者的素質或涵養淺深不同,所以講評人或主持人應請有正知見的法師坐鎮或主導,有不適或偏差的知見出現,能溫和善巧的指出,破邪才能顯正,以匡正時下泛濫的相似佛法。

二、建議事項

  1.現場麥克風若能增加數量,可減少工作人員的辛苦,亦可爭取發言時間。

  2.有些發表者與台下發問者若能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言,而非一味地固執己見,獲益更多。

  3.有些講評人若能從論文中的思想核心切入評論,會比在論文格式上或文字敘述上的斟酌,更能引起問題意識及思想的啟發。

  4.主辦單位能再接再勵舉辦或禪、或淨或唯識或……等等,專題研討會,並能利用媒體資訊,使更多的僧青年參與,互相交流,增廣見閣。

  5.主辦單位能多邀請解行並重的法師與學者參與盛會指導。

  以上數則心得與建議,是學僧等此行的心得與期許,提供參考,普願正法能透過解行並重的專題研討會,弘傳無礙,廣被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