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0
一九九八年兩岸禪學研討會有感 一場「眾善普會」的法筵──參加兩學研討會的有感



【兩岸禪學研討會心得】
參加兩岸禪學研討會之省思
※ 作者: 熊琬 - 政大中文系副教授

 

  今年十月廿四、廿五日,舉行「兩岸禪學研討會」,集兩岸學者濟濟一堂,熱烈討論有關議題,頗具意義。如今研討會雖已落幕,而當時在會中提出某些討論未決之事,卻一直迴旋腦際,留下許多值得兩岸學者共同省思的問題。
  此次雖命名為禪學研討會,但其中議題,卻多偏重在禪觀方面,首日安排的專題討論,應是本研討會之重頭戲。從議題:「中國佛教禪觀之未來展望」當可看出,主辦單位是寓有頗深的涵意──佛法不尚空談,當以實修為本。惠空法師、大航法師等多有蠻精闢的見解,尤其令人振奮的是,兩岸學者對中國傳統佛教都充滿信心與希望。也正顯示出當代法師與學者,對中國大乘佛法背負著很大的使命感,這是頗令人鼓舞的事。尤其際茲中國佛教面臨內憂外患之際,看出了它的希望。
  在時下國際佛學界,強調回歸原典,尤其語文方面,只重視巴利文、梵文、藏文的佛教;相形之下,別具特色,自樹一支,輝煌了兩千年的漢傳佛教反被疏忽了。南傳以回歸佛陀教化之原始面貌為訴求;藏傳以次第分明、傳承未斷為號召,其吸引力亦不小。在私下討論時我們有一共識:若連我們自己都輕視甚或否定漢傳佛教,更遑論寄望於他人之重視了?所謂人必先自重而後人重之。大家一致認為:藏傳與南傳等佛教均有優點,正可擷人之長、補己之短。個人以為:對漢傳佛教我們自有一份深厚的感倩;使用漢傳經典,仍是我們下手最易、最佔優勢的。惟其在目前國際上,宗教界以至學術界,漢傳佛教迄未受到應有之重視。我們更有著一份不可推諉的責任。漢傳佛教本有其優良的傳統,值得繼續發揚光大。但也未可徒自我陶醉於以往的輝煌成果中,而故步自封。就量而言,漢傳佛教經典仍屬最為宏富。就質而言,其周延性、圓融性、次第性等,有絕不容抹殺的價值。端就其能綿延兩干年之久而言,即有不可忽視的存在價值。
  就此次討論會所注重之禪觀而言,禪是一個廣義之概念,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之特質在禪。不論大小乘中各宗各派之修行法要,其實都可說是禪觀的法門;其內涵豐富,本來亦不缺乏次第、步驟可言。但因後世只注重上根人所修的圓頓法門,而忽視一般根器次第修行之重要,令人誤以為漢傳佛教沒有次第可言了。(當日討論會中就有人持此看法)如天台宗之止觀,固有圓頓止觀,亦有不定止觀、漸次止觀、次第歷然分明。其中如:小止觀、六妙門,不僅是天台宗禪觀之基礎,亦是其他法門之基礎。其他,如三十七道品,不也正是大、小乘共修之方法嗎?中國佛教之所以沒落,原因固有多端。而修行不重次第,只求簡單易行,即是重要因素之一。如今欲發揚漢傳佛教,自宜先從整理經典下手。首先,當在昔人既有之基礎與成果上,利用現代的工具及方法,分門別類,整理有關漢傳佛教之經典,並參照巴利文、梵文、藏文等資料,加以對照、補充之。使之系統化、精密化、表格化、簡明化、現代化等。俾能成為適合現在人教學研究與閱讀的形式。如此,不論就學理或修行而言,悉有經典可據。現在已有機構從事部分工作,如:中華佛學研究所,楊郁文教授所指導的「阿含經研究」、李志夫教授所指導的「成唯識論研究」即為一例。或就宗派為主,廣編辭典,如:天台辭典、華嚴辭典、俱舍辭典、淨土辭典、律宗辭典等。或就一經一論為主而編辭典,如:中論辭典、唯識三十頌辭典、楞嚴經辭典、維摩詰經辭典、圓覺經辭典、楞伽經辭典等。目前利用電腦作此類工作,宜不成間題。而各該辭書,除解釋各該經典之名相(尤其各宗、各論之特殊詮釋)、索引等外,若同時能將各宗派或各經論之思維特質與其名相密切配合,必要時並以表格形式顯示之,則能更臻完備了。
  如此,今後凡有意研究或閱讀漢傳經論者自能事半功倍矣。今欲發揚漢傳佛教先由此著手,當不失為一簡易可行之法。仁人志士,曷興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