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4
圓光佛學院淨土課程現況及省思--旁及福嚴及慈光禪學院 我對默照禪的看法



【默照禪心得】
休歇萬象──略窺「默照禪」
※ 作者: 釋妙寂 - 慈光禪學院

 

  對正覺宏智禪師的「默照禪」,由於上課節數不多,惜不能深入的體會,但多少滿足了一揭其神秘面紗,略窺一二的好奇心。

  宏智禪師,號稱曹洞宗的中興祖師,其禪法素稱為「默照禪」,但因境界高妙,又被大慧宗杲禪師所貶抑,後世少有人提倡,因而其具體禪觀運心亦隱而不現。何謂默照?若單就字義來看,便謂默即靜默,是「止」;照即覺照,是「觀」。籠統的以止觀來詮解,是不夠深刻的──因為,所有法門均不離開止觀的通則,默照禪當然有止有觀,乃至止觀雙運。問題是,默照禪止觀的路徑為何?其止觀的淺深如何?這是我們要去關心的。

  禪宗法門,乃至所有大乘禪法,都是以自性清淨、本自具足的佛性、覺心為立足點,默照禪自也不例外,所以說「田地虛曠,是從來本所有者」。從此本具的虛曠心地中,不覺念起,流出森羅萬象;凡夫迷此不覺不知,而被物繫、法縛故有生死。所以要還我天真,必須寂靜一心,寂至萬象都盡,自然顯發本有。所謂:

  「十方法界,起自一心。一心寂時,諸相皆盡。阿那箇是彼?阿那箇是我?只箇時無差別相,直下一塵不立,一念不生,透過胞胎前、皮袋後,一點妙明,圜混混地,無方隅,絕朕跡,直是昧不得。昧不得處,喚作自知,只自知處,喚作本得,了無分外得底毫髮許。」

  所以說,默照禪的寂默工夫,不只是止息妄念,而是要泯除所有塵境,沒有絲毫彼我、能所的差別,如此自能妙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此時的寂默,已非定力而已,而是一種深達法性的空慧,故有言:「了達一切法空,則心心自在,塵塵透出。本來一段光明,無處不遍。」此即定慧相資,默照體一,所謂默中有照、照中有默,即默是照,即照是默。

  既然如此,又如何寂靜一心呢?此事確實得有一番「淨治揩磨」的工夫,其奧妙處,就在「休歇」二字。休歇什麼?休歇心今、休歇萬緣、休歇影事。如說:

  「諸佛諸祖無異證,俱到箇歇處。三世斷、萬機寂,直下無毫許對者。」

  「枯寒心念,休歇餘緣,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直是誅鉏盡草莽。四至界畔,了無一毫許污染。」

  「當在淨治揩磨,去諸妄緣幻習,自到清白圜明之處。空空無像,卓卓不倚。唯廓照本真,遣外境界。」

  「外不被因緣流轉……內無攀緣之思……須豁蕩了無依倚,卓卓自神,始得不隨垢相。箇處歇得,淨淨而明,明而通」

  「衲僧做處,徹底不掛毫髮,,豁然瑩淨。如鏡照鏡,無外境界,無別塵緣。」

  「學佛究宗家之妙,須清心潛神默游內觀。徹見法源,無芥蒂纖毫作障礙。廓然亡像,如水涵秋;皎然瑩明,如月奪夜……其寂也非斷滅所因,其耀也無影事所觸。」

  「若端能體得到自己無外境界,則恰恰絕對待、出思議……衲僧默遊寂住,虛妙通、等太虛、度塵劫,卓卓亡倚,明明非思。箇是本所住處」

  從枯寒心念、休歇餘緣,直下歇到空空無像,體會到唯是自己,無外境界,這是宏智禪師指引我們修行的軌跡。從此一修行過程中,正可以看出默照禪的特色即是在於從枯寒心念入手,直至萬相盡淨,中間並未說明有其他轉折過程,可見,其起始運心時,即確立「唯是一心,無外境界」的知見,雖是枯寒心念,但其揩磨的重點不是意識的分別緣念,而是無始的無明妄執。而且,對於我輩這種連心識都澄靜不了的人而言,若能在「枯寒心念、休歇餘緣」下一番真實履踐的長遠功夫,才是最老實、穩當的入手處。

  前說默照禪高妙,高在何處?妙在何處?高就高在起手處就打破內心與外境的差別;妙是妙在只此休歇到盡處,便能分身應化,放光說法,所謂:

  「從此一擊,大千路開,物物頭頭,渾是我放光說法處,分身百億,獨照而神,殊不墮名色裡,圓應無功。」

  「玉壺轉側,一撥機回,分身應世。世界處所,差別境像,俱是自所建立,與我四大同出,何所礙焉?既一切不礙,彼我無異相,自他無別名,聲色叢中,飄飄超詣,歷歷相投」。

  這是宏智禪師親證的境界──從無分別智起後得智,隨緣化物,都無留滯。這就是修行的尊勝!

  當然,高矣!妙矣!都是過來人的事;就初學者而言,可就要大嘆難矣哉了!幸好,難雖難,畢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要肯枯寒伶俐,二、三十年的做笨工夫,總會有誅盡草莽的一天。

 

前一頁後一頁回本期目錄│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