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4

 

 

 

休歇萬象──略窺「默照禪」 《宏智禪師廣錄》心得
【默照禪心得】  
 我對默照禪的看法 釋修明 - 慈光禪學院>

 

壹、前言

  禪宗要我們放下世俗一切虛妄攀緣,一心一意自照心源,安禪辦道以了脫生死,此為禪宗之思想理念,也符合學習佛法之根本旨趣。禪法之經論極多,內容極為豐富,學者研究發諸文字,寄以論義,為行者留下依循根源。本學期吾師講授之默照禪,是兩宋之際曹洞宗傳人宏智正覺禪師所倡導之禪法。正覺禪師之祖、父對禪宗都有濃厚興趣,或參詢禪師,或誦習般若。家庭之熏陶下,正覺於十一歲出家,十八歲時開始遊方參學。二十三歲時慕名參謁丹霞子淳,子淳圓寂後,正覺承嗣其法。後至明州應邵守懇請,住持天童寺,整頓清規,倡導坐禪、默照,開默照禪之獨特宗風,當時從正覺習禪者數以千計,成為龐大之修禪中心,大慧宗杲禪師評為:「起曹洞於已墮之際,針膏肓於必死之時。」宋高宗詔謚其為「宏智禪師」。

貳、默照禪之特點

 1.體達諸法本是自性

  默照禪是體證境界,體達諸法本是自性,塵塵剎剎彼此無異,自他無別,自在無礙,於初用功時默照萬象,其絕塵去境,修行之功夫即在淨除所緣取虛幻之習境。行者修持當下不離前塵萬象,於觸境塵之時,須了達此塵境即如鏡照像,松風水月,雨逐行雲,身心一如,身外無餘,同體同用,一性一相,根根塵塵,直下絕待,山河大地本身就是清淨之覺性。山河大地是我,我是山河大地,我與山河大地本身為一體。如宏智禪師法語:「渠非修證,本來具足,他不污染,徹底清淨,正當具足清淨處,著得箇眼,照得徹,脫得盡,體得明,踐得穩,生死元無根蒂,出沒元無朕跡,本光照頂,其虛而靈;本智應緣,雖寂而耀,真到無中邊,絕前後,始得成一片,根根塵塵,在在處處,出廣長舌,傳無盡燈,放大光明,作大佛事,元不借他一毫外法,的的是自家屋裡事。」

 2.修行方式靜坐默究

  據《正覺宏智禪師塔銘》所記:正覺本人初以宴坐入道,後來領眾,亦盡夜不眠,與眾危坐。其所住持之天童寺,則禪毳萬指,默坐禪床,無謦咳者。可見其修行方式以靜坐默究為本,宏智禪師說:「真實做處,唯靜坐默究,深有所詣」。則靜坐默究非但為入道之法門,被正覺禪師視為悟理證道之唯一修行方式。昔唐中宗仰慕六祖於曹溪開堂說法道風,遣內供奉迎祖進京,六祖未允,遂請法要,問曰:「京城禪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師意如何」六祖曰:「道在心悟,豈在坐耶?仁者欲明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由此得六祖之開示悟道未必專在宴坐;然而,以靜坐為勝卻是正覺禪師默照禪風最顯著之特點。

 3.休歇妄緣廓照本真

  心之體性,本然空寂,然而生活在紛染擾動之現實世界裡,欲求其放心,返本歸源,必須「淨治揩磨」之功夫,「去諸妄緣」始能清白圓明、廓照本真。宏智禪師云:「田地虛曠,是從來本所有者。當在淨治揩磨,去諸妄緣幻習,自到清白圓明之處,空空無像,卓卓不倚,唯廓照本真,遣外境界。」又示兩條去妄緣幻習之法,其一為歇諸外緣,其二為歇諸內緣,又云:「外不被因緣流轉,其心虛則容,其照妙則準;內無攀緣之思,廓然獨存而不昏,靈然絕待而自得。得處不屬情,須豁蕩了無所依;卓卓自神,始得不隨垢相。箇處歇得,淨淨而明,明而通,便能順應,還來對事,事事無礙。」外不為物動,內不為情牽,妄緣休歇處,正是心體神照靈妙,明明淨淨之本來面目,如此虛懷若谷,卓然無待,則無往而不順,無照而不應,明通無礙,最得自在。

 4.般若觀照空劫前事

  宏智禪師之禪法不同於一般坐禪法之特點為──觀「空劫前事」,所謂要識得世界之本來面目,首先須識得心性空寂之本來面目。其本人言:「十方法界,起自一心,一心寂時,諸相皆盡,只為箇時無差別相。」楞伽經偈云:「有無是二邊,以為心境界,離諸境界法,平等心寂靜。」直下一塵不立,一念一生,要須親證始得。可知「心空」、「心寂」乃是心之本來面目,只有達到心空之境界,才能參透「空劫前事」,才能識得世界之本來面目。只管令心地一切皆空,一切皆盡,自然也就是「本來時節」。亦如傅大士頌云:「諸佛不許外求名,達本真心即為正。故知萬法歸心則道全矣。」此觀「空劫前事」即是歸結以般若智慧觀照心體本然之上,於心地上而下功夫,觀照心之本來面目。果能如是歸心空寂,正符合《法句經》云:「人壽百歲情欣放逸,不如一日歸心空寂。」

參、默照禪之禪觀契入方式

  佛法之重點在於探究人心性問題,其核心在於心與法之關係,所有修行解脫道、止觀理論,皆架構於心識上而推展,如何將心性之修行與法性結合,此關係於修行禪觀之契入方式。

  如正覺宏智禪師語錄中云:「吾家一片田地清曠瑩明,歷歷自照,虛無緣而靈,寂無思而覺。」我們心性清淨之本性,有兩種特質:(1)不用去對一切境,虛而有靈敏之覺性。(2)靈覺和不用思惟之寂靜中依然有覺性。此二種特質可以互相揩磨,也就是定慧相資。此清淨之本性,是佛度化眾生誕生涅槃之處,是為每人之佛性本心,人人皆本來具足的。只因不能揩磨明淨,於是昏昧不覺,為癡闇覆藏本有智慧,而流轉生死。如能覺明照了頓破無明,則能超出無量塵劫。

  默照禪乃於漸修契證法,漸修漸證,於修行之契入方法上,是觀一切境界,須面對山河大地,將現前境界觀破,亦為一種境智相對之照了。是直下了達一切法空,有如此之心智,當面對每一個塵境時,即能自在任運,將任何境界立刻會入空性。如宏智禪師云:「了達一切法空,則心心自在……妙照諸緣,廓亡對待,松風水月,清淡相得,無往來心,無留滯相,要在中虛而有容,外應而不擾,如春著花,如鏡照像相似。」是一種以法界性為觀察之契入方式。其中之「了達法空,心心自在」,乃透露出開悟者意境甚深之內證功夫。

肆、結語

  綜觀上述,果能心達默照功夫,達到覺明空曠心無一點塵滓,不為外物所滯礙,不被萬法所束縛,即能優游出沒其間,有自在分,若稍一涉入意思分別,便成埋沒了。吾師於傳授此默照禪法時,提示學生們應當時時保持心境平和、心湖平靜,只要常保持心之高度覺明,即能令己之身心不易疲憊;反之,若時常妄想紛飛,則容易引起心昏昧,也將使身心容易暗鈍不靈,故應訓練心常覺了,捐除妄想執著,不虛妄分別,對一切境界,了知其無相,進而體達一切法空性,此以空色聲香味觸法,空山河大地為基礎。於《月燈三昧經》中介紹禪修有守護諸根、無煩惱、安住佛境、解脫成熟等十種利益,及《法華經•安樂行品》云:「深入禪定,見十方佛」。實踐禪修有如此諸多利益,期盼佛門法侶真修實行,同發自度度他菩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