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4

 

 

 

《宏智禪師廣錄》心得 放捨我
【默照禪心得】  
 「默照禪」學習心得 喜諦 - 慈光禪學院

 

一、前言  

  第一次閱讀宏智正覺禪師的〈默照銘〉時,便被那純淨美奧的文字所吸引,它沒有「禪八股」的味道,但也因其透露出的自證境界太過深妙,故欲從中覓得用功之痕跡亦頗困難;於是,只能將它當成詩詞般地反覆吟詠,望洋興嘆而已。當初次學習永嘉禪法時,一個七結束時曾向院長請示:「默照禪」和「永嘉禪」有何不同?「默照禪」真的能令人開悟嗎?去年上了半學期的《禪宗永嘉集》,對於永嘉禪法有了較進一步的瞭解後,學生有一些粗略的想法,想藉此篇報告提出。

二、從禪宗風格、內容、傳承之流變看默照禪與永嘉禪

 ●達摩至慧能以前之禪風:

  1.達摩的「二入四行」:「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

  2.三祖僧璨之《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3.四祖道信《景德傳燈錄•法融章》:「大道虛曠,絕思絕慮……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

  4.牛頭法融《心銘》:「一切莫作,明寂自現,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蒙。……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一切莫顧,安心無處,無處安心,虛明自露。」

 ●六祖慧能以後的「禪機時代」

  六祖慧能出後,禪宗頓教的真正精神才被彰顯(因為從達摩到慧能以前,禪宗的禪風仍是注重坐禪工夫的),「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貴見地,不貴行履」,不修觀行,但以自心是佛、息念忘慮、純一直心,當下便是。如黃檗希運的《傳心法要》:「諸佛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禪機之風創始於慧能,大成於馬祖道一。

 (一)默照禪

  「默照禪」的提倡者宏智正覺禪師,在最初游方參學的幾年,接觸到的第一個有名的禪師是香山寺的枯木法成(法成以「枯木禪」名聞於世),二十三歲時,正覺禪師因慕名參謁丹霞子淳而開悟,並在子淳圓寂後,承其法嗣。正覺禪師的默照禪風是深受這兩位大師影響所啟發的,故極重視禪坐。(正覺禪師是投子義青的第四傳,義青本身雖也以參了三年「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而開悟,但他終於是反對慧能的禪風,轉回如北宗禪師們所主張的:「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的看法上去。)

  正覺禪師在禪坐的內容上,亦以「枯寒心念,休歇餘緣」教眾。如《廣錄》卷五(小參語錄)「六祖和尚道,不思善、不思惡。正當恁麼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諸兄弟休去休去。未歇歇去。(人+爾)若歇得盡。休得穩。千聖不可攜。不可攜處。是你自己。」在語錄中,處處可見禪師教人「直但休去,歇去」、「兄弟如何履踐,得與麼相應去。快須休歇去」。至於要「休歇」到何等田地?正覺說:「直須歇到空空無相,湛湛絕緣,普與法界虛空合,箇時是爾本身。」如此始得妙徹根源。而「休歇」之具體描述,即是「默照」:「照中失默,便見侵凌,……默中失照,渾成剩法;默照理圓,蓮開夢覺。」(默照銘)。另外,《廣錄》卷六中常出現的「……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洗磨田地,塵紛淨盡」、「但直下排洗妄念塵垢,塵垢若淨,廓然瑩明」,凡此,皆透露出「默照禪」是傾向於禪宗北宗漸派系統之風格。

 (二)默照禪與永嘉禪之異

  圭峰宗密大師將「禪」分為五種流類,其中禪宗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為宗旨,故被別於一般大乘禪法而稱為「最上乘禪」、「如來清淨禪」。他說:「達摩門下,輾轉相承者,是此禪也。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四禪八定,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慧思)、天台(智顗)令依(空假中)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教義雖最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唯達摩所傳者,等同佛體,迥異諸門。」(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一)。

  一般常以永嘉禪法的「惺惺寂寂」等同於「默照禪」之功。然若以「惺惺寂寂」是已臻圓滿毗婆奢那、優畢叉的境界而說同於默照之功,應是沒問題。但問題是,若以永嘉禪法本身的理路而言,奢摩他層次的惺惺寂寂,還需轉進毗婆奢那、優畢叉才算圓滿契入法性,這樣的次第,走的顯然是一般教下止觀、思維修的路子;然而,默照禪似乎是不涉及修觀的。

  中國禪宗的特質,無論是從達摩到慧能,或慧能以後的禪機時期,乃至末流的參話頭、公案,皆迥異於一般大小乘禪法之以「止」為基礎而修「觀」,卻是不假作意、起觀行,而「直截佛根源」的。

 (三)默照禪與參話頭之同

  參禪的關鍵在起疑情,藉由疑情的力量直搗第八意識窠臼,這是一種向內參究迴向溯源的方法。

  宏智禪師說:「真實做處,唯靜坐默究」,其所「究」為何?據周蔡《正覺宏智塔銘》所記:「蓋師初以坐入道,淳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其后誨人,專明空劫前事。」《廣錄》卷五:「……若也坐斷一切心,拈卻一切色,退得盡,放得落,正恁麼時,是箇甚麼。諸人還識得根源麼。」卷六:「孫之所生處名祖。流之所出處名源。徹見其源,識得其祖。則知未流轉以前堆堆地,不隨生滅夤緣。」又在〈圓禪者求頌〉中,正覺說:「枯歇身心百不思。湛圓自照劫空時」。此外,在卷五卷六中常出現的字眼,如「根」、「源」,都常令學生聯想到,或許默照亦是一種參禪的工夫,只是參話頭憑藉的是疑情的力量,向心識深處鑽去,而默照禪憑的是源源不斷的靈明覺照力,照到無可照處,最後疑情不起自起,如此才有悟的可能,所謂不疑不悟,大疑大悟。(依宏智禪師行業記所載,宏智禪師是在與丹霞子淳之問答中得悟的。)或許默照禪亦可比擬成掘井,只是不斷地向下挖掘,直到井水自然泉湧而出。由以上的思考,學生的觀點是:默照禪和參話頭皆屬「從心性溯源的特質」。

三、結論

  《廣錄》曰:「真實做處,唯靜坐默究,深有所詣。」默照禪,以向內返溯之參究工夫(不用話題)逕直做去,一直到無功用心現起,方可曰:深有所詣。「更須取拾歸來,到舊時處所,復其源,奉其祖,相合而一,方見通身去也」。」悟後必再起修,方得圓滿。「道人行止,流雲無心,滿月普應。不為一切所留,歷歷在萬像中,卓卓出一頭地。隨緣遇觸,不染不雜,與彼同用,與我同體。……所以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處。』」、「至如與萬像同出同沒,諸塵三昧起處,淨如海印,轉若盤珠。落落地遍一切,釘釘地非異緣,可謂獨耀無私底時節,夜月出而水明,春風吹而花發,不假功用,自然圓具,因因緣緣,果果報報,在其間無分外底。……」。從無心齊照法界之「海印三昧」,到隨感而應之「千百億化身」,這是八地菩薩「如幻三昧」之境界,於三有中,普現一切身。能如夜月而映現千江,如春風而萌發萬物,隨一切因緣果報,而與之生化,方可曰無功用道之圓滿。

  默照禪常被以為是一種修定的初步基礎工夫;但事實上,只要讀過《廣錄》的人,應都會明白,默照禪實在是大有工夫在,決非只是定功而已,亦非如大慧宗杲所云的「枯木死禪」。然而,大慧之喝斥默照禪為「默照邪禪」,認為其斷佛慧命,亦非無的放矢。用默照的方法,若是個散漫的人,就真的很可能變成「冷湫湫地」、「寒灰枯木」,所謂一頭鑽進「無事窟」,粗重的妄想是不見了,定境不現前,智慧的光茫亦透不出來。「默照理圓,蓮開夢覺」,能真正達到這等工夫的,恐怕是極少的吧!宏智禪師在《廣錄》中,多次說到:「無心道者能如此,未得無心也大難。」這難怪會有人認為默照禪乃悟後起修之工夫,非初學者能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