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2
序 僧教育學制的課程與學制的規劃



【兩岸僧伽教育交流座談會】
佛教僧團辦大學的理念與展望
※ 作者: 華梵大學座談會 - 

 

馬遜校長:
  歡迎大家來到大崙山華梵大學,敝校是第一所由佛教界人士所創辦的大學,從一九八九年成立至今已經十年整。本校的特色有二點:
  第一、完全由佛教界人士所創辦,並教佛教精神融入校園中。
  第二、學校設立在山上,山林對人心有直接影響,可以回歸自然,淨化人心。
  曉雲導師創辦華梵大學的理念是認為解決人類問題的根本之道,就在教育,教育能夠淨化人心、啟迪智慧的,只有佛教教育,佛法對於倫理道德、對於人心的淨化,是其他宗教所不能比擬的,我們要承佛陀教化的功能。尤其在今天,經濟帶著科技跑,人心隨物轉,人文卻趕不上科技的進步而原地踏步,很多傳統的價值觀被顛覆,目前大環境存在二大問題,一是電腦犯罪不限時空,二是基因工程的進步,這都值得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及宗教人士好好去面對。前幾年的宗教大會上,德國一位神學家──漢斯,提出了四大全球人民的原則,得到全球六千多位宗教人士的認同,此四大原則其實即佛教五戒中之前四戒,而佛陀講的更徹底,所以佛教有很多好的觀點可做為全球人民之標竿,其中又以慈悲、智慧為佛陀教育的菁華,而華梵則依此原則提倡「覺之教育」,以自覺(八正道)、覺他(六度、四攝等),為人生宗旨及中心思想。為了挽救世界的危機,我們應該要推廣佛陀的教育,這就是我們辦大學的原因。
  但是在目前辦學非常不容易,其困難如下:
  1、目前在台灣辦學已沒有空間,大陸還有。台灣這幾年教育部都沒有限制的開放大學設置,使得大學數量急遽增加,而人口出生率越來越低,會使得將來收不到學生,這是目前教育的危機,也會造成劣幣逐良幣,或許好的學校不被人家了解,而遭受關閉的命運,像日本已有十九所大學關門,這裡面有很多都是好的大學,這是我們非常憂心之處。
  2、社會方向:一般社會大學的方向是功利主義、唯利是圖,而佛教大學的方向以利他為原則,青年人看到社會的方向,都願意為自己努力而不願意為別人,目前佛教教育是與社會在拔河,我們這中國第一所佛教人士所辦的大學,雖已受到社會、教育界、學界的肯定,旦面對目前的情況,則要有危機意識。
  3、經濟問題:每年每名學生成本約十五萬,但學費收不到十萬,其中教育部規定須有百分之五作為獎學金;此外,人事成本非常高,因為一定要有很多各方面的專業師資,才能夠把學校辦好。
  所以綜合來看,目前在台灣已經沒有空間了,但相信佛教大學將來在大陸、在中國文化的土地上還有空間能夠真正把佛教的精神發揚開來,希望在座的各位法師努力。

惠空法師:
  目前台灣的教育政策以由菁英教育走向全民教育、普及教育及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的教育,教育理念及制度變化很大,馬校長提到大陸有很多空間,希望藉由華梵的辦學經驗,讓在座大路及台灣法師了解。
  關於僧團辦大學的意義,個人提出一點看法,我仔細查個幾大學的道場,讓我很感動,因為一個宗教的發展需要靠很多的資源,其中人力資源是很重要的環結。有一本關於中國佛教教育史方面的資料裡面記載,在一八八九年「基督教在華傳教會議」中提到,認為基督教在中國傳了一百多年沒有什麼發展,他們檢討原因,覺得在清朝科舉制度下,優秀的人才都走向儒家,所以認為一定要掌握知識份子、優秀人才,因而決定要辦大學。我們可以看到基督教確實在世界各地辦了很多所大學,包括在台灣也是,因而我們刊到他們掌握了人力資源及知識資源,這兩個是社會、人類文化的關鍵資源。因此佛教如果遠離了大學、遠離了社會知識,遠離了菁英人才,就會慢慢地排到社會邊緣去,所以佛教辦大學最大的意義,一是跟得上時代文化進步之步調,再者由社會資源替佛教教育下一代的人才,這是從佛教發展比較功利的立場來談。
  若比教育家本懷立場而言,如馬校長所說,推動佛法悲智之根本精神,一要透過教育對菁英份子教育,因為現在很多知識份子,在現代社會制度下,沒有辦法接觸到佛教,尤其二十多年前,宗教被排擠在教育體制之外,不能進入校園,因此佛教的思想與社會主流無法接觸。目前台灣已經突破這關鍵點就在唯有透過大學教育,佛教才能接觸到菁英份子,才能與社會主流及文化結合。

馬遜校長:
  在台灣辦佛教大學比較困難,可能在大陸困難更大,第一:經費問題,我們都以辦學以後,可用學費來維持學校開支,但事實上像華梵一開始辦工學院,須要更大的經費,因為要很多儀器設備。第二、若辦文學院,經費花費較少,但不是潮流。不過華梵辦工學院有一個特色,就是人文科技相融、慈悲智慧相生,可以把佛學的理論與科學融會,用科學的方法表達出來;另外,像佛光山辦管理學院很討好,但現在也有困難,因為管理學院特別多;第三、如果辦文學院,能夠把佛陀本懷點示出來,因為只有藉著人文才能夠把佛學思想全面、沒有限制的介紹。
  辦學須兼顧理念與現實問題,人文學院花費較少,但學生也相對地少,辦理工或管理學院,所花的錢很多,必須要收支能平衡。以前我們有三分之一是靠社會大眾,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很好,所以募款較容易,同時我們辦學績效優,教育部補助很多,現在私立大學越來越多,而整體教育經費沒有增加,補助相對就減少了。所以辦學之前不要以為只有硬體就可以辦下去,辦大學是個無底洞,而我們的護持委員、捐助者不了解,認為學校建好、也有學費,怎麼還要募款?他們都不曉得即使是美國最大的學校,也須募款。

惠空法師:
  就您對社會的觀察及對西方的了解,未來可不可能辦純粹佛教或宗教大學?

馬遜校長:
  現在社會大學中續命佛慧命不是簡單的工作,佛教大學須依佛教各宗各派設系所,例如天台系、中國禪學系、密宗學系等,如果把佛陀四十九年的教法,設置成一個系,顯得太膚淺而且不能一門深入。若要深入則須分系,但師資要從哪裡來?師資須教育部核可,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都須博士學位,碩士只能當講師,學校主力須在教授身上,目前有佛學博士學位又在校任教的不多,有佛學博士學位分發的學校大都在日本,美國有一兩間,而這些都必須經教育部核可才能當合格師資,所以真正的佛學博士非常少,目前台灣幾個佛教所辦的佛學系所的師資都不容易找到,所以必須先培養佛教的優秀人才,讓他們拿到博士學位,第二步才能考慮辦佛教大學。

周所長:
  辦佛教大學有關經費、師資來源的困難,是非常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華梵的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主要是研究佛學,要想獨立成為學院或學校有很大的問題。首先,師資來源就是問題。今天的博士學位師資除了來源有限定之外,國內外大學所訓練出來的博士,其培養重點不夠廣泛,而辦一個佛教大學須有很多系所和課程設計。以華梵東研所而言,就開設如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三論宗等各宗之課程,而教授們的專長又很相近,如現階段中論很興盛,因此大家幾乎都學過,可是想要找學過三論宗、專長於禪宗的師資很難。所以老師剛聘進時,不見得懂得禪宗、三論宗,在進學校經過某種程序的培養,才增加了許多特殊的知識得以教授課程。又有些教授實際上是哲學博士,非以研究佛學為主,如果是在台灣拿到哲學博士,再到美國專研佛學,這樣是比較理想,但美國最近佛學研究也慢慢在衰弱,如威斯康辛大學,早年佛學研究非常興盛,最近因為兩位主導教授退休就衰退了;而柏克萊大學、加州大學,從早年佛學研究的興盛到最近也考慮要關閉。所以,師資來源問題出在佛教界本身,未來想要辦學,對於如何吸收人才、要如何培養人才,都應該要特別考量。
  研究所的成立跟開放,有其相當艱難的地方,除了經費、人力、資源考量外,能不能趕得上時代?能不能與當代的文化同一個步調是相當重要的。就中華民國的政府而言,要辦純佛教大學相當困難,除非設置各種宗教系所,而我們東研所是在開辦的時候,曉雲法師就主張,除了研究佛學,還要研究儒學,這使得東研所趕上了時代,我們捉住了文化步調,就憑這一點就很有希望,這是未來生存非常重要的立基。

惠空法師:
  台灣二千多萬人口就有一百五十所大學左右,所以在台灣所考慮的是如何生存的問題,而在大陸則是要面對如何開創未來、迎接未來的問題,台灣沒有僧源、師資,可是大陸有,問題我們怎麼去開發、去延續這個市場?這是我提的第一點問題,我認為大陸將來可能不只可以辦一所宗教大學,甚至三所、五所都有可能性。第二點,周所長談到如果辦純佛教大學,生存機率會比較低,東研所加上藝術、加上儒學,所以生存率就比較高,因此如果將來要辦佛教大學,個人任為可以把相關領域納入研究範圍,它可以收到週邊效益,像發展佛教文學、佛教藝術、佛教醫學或佛教建築等等,因為有些人可能一開始只是學藝術、文學,可是學久了,或許就會轉進佛教裡來,因為我們善根的開發,不是十幾、二十幾歲就能顯發的,可能要到四、五十歲才能顯發,像弘一大師、諦閑大師都是四十幾歲才出家。所以佛教大學將來成立的發展性,可以考慮五明的思想,以佛教義理為核心,將相關學科如佛教音樂、佛教藝術、佛教雕刻作為輔助,我覺得它的存活率,會比單獨辦純佛教大學高。

康德教授:
  很高興參加這個會議,可以感受到台灣及大陸發揚佛學的情況,我是德國人,我沒有佛教文化的背景,我主要把佛教當成一種研究對象,也把它當成世界人文思想的重要文化。德國研究佛教主要偏重印度佛教,所以修梵文、巴利文的情況相當不錯,但是研究東亞洲的佛教非常不理想,主要是研究東亞洲的佛教大學,其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把儒家文學、東方社會學等都包括進來,捉不住主要的主體,最近有些年青的學者對東方的佛學,特別是對於天台宗、華嚴宗,或者是禪宗,都非常感興趣,所以就到日本、大陸、台灣待過一些時間,他們很希望在德國也能夠繼續發展佛學研究。

頓成法師:
  這裡的學生有沒有上佛學的課?

馬遜校長:
  在台灣的宗教法規裡,不能在大學裡強迫學生接受我們的宗教,這就是所謂的宗教自由,所以台灣沒有單一的宗教系所,我們不能辦純佛學系、佛學研究所,如果要辦的話,只能辦宗教系或宗教所,但是這種狀況就會變成四不像,因為單一研究一個古老宗教,就已經沒有充分的時間去作全面的瞭解,何況那麼宗教都要上。我們要等到教育部答應可以辦單一宗教系時,才開辦佛學系或佛研所,絕對不要辦一個四不像的宗教系。目前佛學課程在通識教育裡有開設「覺智與人生」,這是以佛教為主的人生哲學,雖不是純粹講佛教,但是把佛教的人生觀教給學生,這是必修課,另外也有佛學概論、佛教藝術等。

頓成法師:
  大陸目前的重點在僧伽教育,大陸政府非常支持佛教的發展,要求在每一個省都要有男眾佛學院和女眾佛學院,所以目前重點是在僧伽教育。

馬遜校長:
  台灣也有很多佛學院,但其學歷並不被教育部所承認,因為時間關係,座談會進行至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