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2
僧教育學制的課程與學制的規劃 生活之調和



【兩岸僧伽教育交流座談會】
戒律之運用
※ 作者: 南林座談 - 

 

惟俊法師:
  南林學團創辦至今約十六、七年。我們不只研習戒法,也注重禪心,目的是明心見性。辦學的宗旨依太虛大師、慈航菩薩、印順法師、廣化律師、海公上人等的思想理念為中心,沒有離開禪、教理、戒律。
  太虛大師及廣化老和尚都很注重僧伽律儀的基礎,因為戒法是見性解脫之本,而要斷煩惱須了知煩惱是什麼?所以也依本唯識思想。戒法全面觀要非常落實,在戒法上我們受道宣律祖的影響很大。我們希望培育出自尊、自重、自覺的僧才,所以在行持上,所謂的住持只是從旁客觀指導,大小寺務都以會議作決定,由團體運作執行。這教育宗旨,基本上沒有離開太虛大師的思想:
  一、培養文武雙全的僧才,對道場運作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二、不僅本身在內證上自我檢點、求得解脫,還要以團體的思想為思想,在法義上有所領悟,並具備寫文章的能力。

頓成法師:
  南林僧團這教理、戒律、禪三大中心思想,與我們江西尼眾佛學院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我們佛學院創辦於九四年,現在是第三屆。原先我們辦學很注重教理,後來發現學生妄想很多,於是請示江西大德,大德建議我們要解行並重,於是建了禪堂,戒律也在弘揚當中。我們是純女眾道場,目前我們僧團的運作主要以中國佛教叢林方式為主,從起床、坐香、進堂、出堂都是以禪堂鐘板為中心。祖師立下這些規矩攝眾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夏天以戒律和教理為主;冬天參禪,至少打七個七,萬緣放下,上至長老下至清眾、居士都要進禪堂。戒律部份是半月半月誦戒,每天要自恣,一組四至五人互相自恣。

能淨法師:
  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佛要我們以戒為師,以戒做為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如果失去了戒就像野馬一樣,聽了槍聲就亂奔跳,所以我們要尊重波羅提木叉。我們湖南去年一九九九年在宗教局教育部批准下成立湖南省佛學院。湖南佛學院有男眾部和女眾部,女眾部由我們開福寺承辦,現有學生四十人,出家眾一百多人。因為我們去年才辦學,經驗不足,這次來台灣向法師們學習。我們寺院和佛學院沒有分開運作,在管理方面是一體的,我們遵百丈禪師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清規,平日要種菜,有很多事情必須做。

頓成法師:
  不同的身份,我們施予不同的教育:對居士的教育,注重他們對三寶的護持,以恭敬三寶、不違三寶為原則。沙彌尼的教育,先讓他靜坐能看住煩惱是什麼?等他世俗的觀念有所突破,能適應僧團的修行宗旨,對僧團的運作也有所了解,則隨各人的根性領執事。到了式叉摩那,還是以戒法行持為主,戒律沒有離開日常生活。如法受戒成為比丘尼之後,對於比丘尼的戒法要能瞭若指掌,對六和敬應有的認知乃至住持正法、如法傳戒、懺悔等都要有一定的基礎。

見引法師:
  僧教育應注重僧伽律儀,在教理、戒法、禪方面,我們特別重視戒法基礎。佛陀制戒目的是為了幫助弟子斷生死煩惱、業因、業緣,每條戒都具足了攝取於僧、令僧歡喜、未信者令信、信者令增長、能調者令調順、慚愧者得安樂及令正法久住。在《薩婆多論》舉出四點比喻戒法:
  一、戒是佛法憑依,功德由此而生長。
  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而住。
  三、戒是趨向涅槃之初,無上菩提以戒為本。
  四、戒是佛法瓔珞,能夠莊嚴佛法。
  佛教的戒律非常嚴密,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乃至比丘尼受具足戒之後需六夏學戒,知道止、作二持後,才可聽教參禪。僧伽肩負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的重責大任,必須先以戒法調伏我們的煩惱,淨化我們的身心,方能堪為人天師範教化眾生;若不注重戒法、輕視戒法,佛教就會漸漸衰微。因此,太虛大師提出僧伽教育應建立在僧伽律儀上。南林精舍一直以「戒律為基、淨土為歸、善友為依」的修學,朝著「以戒為師」的遺教前進。

頓成法師:
  我們沒有完全按照受戒來分班。基礎班以沙彌尼為主,兼有式叉摩那;中級班基本上都是比丘尼。沙彌尼學沙彌尼戒;去年式叉摩那有十來位,以教威儀為主,戒相不講;比丘尼主要講比丘尼戒、隨機羯磨,我們希望能講三大部,準備成立一個律學班,但因緣還沒有成熟。我們大陸戒律辦得比較成功的是五台山普壽寺、廣東雲門寺,他們全部按照受戒來分班,戒律較全面性。像如瑞法師、能淨法師等,都是通願老法師的學生,當初通願法師帶出十幾位學生,這十幾位學生當中有成就的很多,在大陸戒律的弘揚大都靠他們這幾位學生弘揚起來的,所以通願法師對尼眾貢獻非常大。通願法師已往生,我們都跟他的學生學習戒法。

常智法師:
  如果師父送來的是沙彌尼,學院是否給予受式叉摩那戒?師資來源如何?

頓成法師:
  式叉摩那戒是他們師父有要求我們受,才幫他們受。戒律的師資,剛剛提到通願法師帶出來的學生畢竟有限,因大陸特別大,師資來源不是很雄厚,他們只能引導我們。我個人對戒律研究不深,因文革出現斷層階段,所以我們這一代非常辛苦,我沒有讀過佛學院,出家後就在金山寺跟隨印空老法師學習,出家四年以後才辦學。佛學院課程按照戒定慧三學,戒律課程照講,因此,我一邊教一邊學。戒律在現今時代弘揚非常困難,為什麼呢?因為在講課過程當中存在圓融、善巧方便的問題。當然最好是按照佛制的精神來講,但是剛開始戒律還沒有弘揚開來,講戒時如果學生、常住無法接受就會形成問題,所以戒律不是很好講,要善巧、圓融。當初想請普壽寺法師來講戒,但是師資不足,後來我們派人到普壽寺學習,自己也不斷在專研當中。我們第一次講比丘尼戒換了三位法師,因為講課法師要和你的素質、文化相契合,還要有耐心,當講到這條戒和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時,要沉得著氣,要不然就會產生煩惱。我們換了幾位法師,因為講不下去只好自己講,講了一年多才講完,講完之後也培養出學生來了。

知林法師:
  南林依律制作為學制,學生以受戒前後來分班。淨人班大概半年的時間,等他心性穩定,認同僧團教育理念,世俗習染能放下之後,再讓他出家成為沙彌尼;沙彌尼的教育階段大概半年到一年,如果所學的戒法充足,戒德充備,即受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二年的學習之後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比丘尼學習三年,三年之後依他個人的性向做選擇,看是要領職事或是對信眾的教育、進教理院或實修林。這樣分班的好處在於所學的內容和他現階段的人格特質是一致的,解行能並重。當一個階段學習圓滿後,才可進昇到下一個班,每個人的年限並不一定,要看他是否達到僧格標準,達到標準才談進階問題。戒律為什麼要學這麼久?因為我們要求讓每個人都有充分時間做自我調整與學習,所學到的就要做得到,乃至比丘尼三年畢業後,要領執事或信眾教育、教理院、實修林,一切都有他行持的戒法。安排教理的目的,是為了配合對戒法的行持,在持戒的當下要有智慧配合,才不會在戒相上打轉、在枝末上鑽牛角尖,要體會佛陀制戒的本懷,不但在外相上僧儀能如法,內心更要清淨莊嚴。
  本學團和學院是一致的,一致的理由是因為寺院本身是一個僧事的決策,僧事需由僧伽配合,以止持、作持為指導。止持是個人戒法清淨,作持是僧團如法行持。以羯摩法來處理僧事,在羯摩法的立場上人人皆有投票權利、義務,這樣可以提高我們的向心力及整體素質的進步。在訓導方面,我們配合戒法做應有的人格特質督導,對於學生心性上、心理上的輔導都是以戒法體制來帶動,而不以世間法的心理學來輔導學生,為什麼?因為戒律的精神是自律、自尊、自重,人人持戒,這個僧團自然清淨安樂和合共住。學生之間如果依律行持,也可達到輾轉相諫、輾轉相教、輾轉懺悔的目的。這等於是全面性的進步,而且大眾對戒律的理念是一致,所以發展出一種很實質的力量。
  另外,我們有戒堂院,分二部份:一是傳戒主;一是懺悔主。傳戒主的戒德必須充實,負責如法傳戒,乃至受戒後的生活輔導。懺悔主對內是接受人眾懺悔,維護僧團的和樂清淨;對外我們也接受外界比丘尼或小眾的懺悔乃至出罪,我們對於所有僧團及僧格的清淨都樂於護持。因眾生有煩惱才會造業,因此我們要先學百法、唯識,讓我們知道善惡、辨別善惡,了解我們的病源之後,再應病予藥,以戒為藥。如果個人的煩惱習氣太重,還有違犯的話,就依律而懺悔。

惟俊法師:
  我們在研究聲聞戒之餘,對於當時印度文化、民族思想、民情風俗須作深刻體驗,我們學戒不是將印度的民情風俗帶進來,而是依照中國民情風俗去探討應如何行持才會圓融?戒法分為三宗:1、成實宗;2、薩婆多宗又名假名宗;3、雲教宗,由這三宗去全面探討,應會得到比較完善的答案。

 

前一頁後一頁回本期目錄│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