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2

 

 

 

他山之石以攻錯 打破格局與時代相應
【兩岸僧伽教育交流心得感想】  
 交流與反省 道悟法師 - 江西尼眾佛院教師

 

  在臺灣舉行的第四屆兩岸僧伽教育研討會已結束,而此次的感受很多,啓發也很大。通過對臺灣佛教目前形勢的瞭解,使我對大陸佛教的發展有了一個新的想法。

  身爲世紀之交的青年一代佛子,將來是佛教的主力,而對這一代人的教育,我只希望不要走與臺灣相同的路。從目前來看,大陸的佛教多少有一點這種的跡象,因爲大陸的佛教經過文革的劫難後,發展較臺灣慢了一步。爲什麼說不要再走臺灣佛教的後路呢?從這次的參學中,我既看到了臺灣佛教所做出的成就,也看到了它的不足與偏差。這不足與偏差也正是佛教興衰的關鍵所在。而大陸的佛教只要能在目前的基礎上,再取長補短,那前途是光明無量的。
 
  以下是就兩岸佛教的狀況,以戒定慧三學爲標準,略說拙見,作爲寶島之行的感受與聯想。
 
一、從戒律的行持方面來看:
  雖然臺灣有少數的出家人對佛教的戒律(如八敬法)表示懷疑,認為站在大乘佛教上來講,佛性是平等的;但我個人認爲,,衆生的業報是有差別的。而出家衆之所以爲人天師表,不同於在家人的標準就是「戒律」,即小乘的四分戒;而尼衆必須依止比丘才能受戒,這又怎麼解釋呢?這只會自相矛盾。還有的在家居士竟然提議要重新制定新的戒律!我想作爲一個在家之人,既沒有受過戒,更不可能學戒而得到出家戒律的妙用,這就如同一個人到了別的國家,他根本就不是這個國家的公民,而卻要求這個國家修改法律一樣的好笑。以上的兩種觀點在大陸是聞所未聞的。但是雖然有個別觀點的不同,臺灣大多數道場的師父們對戒律的行持很嚴格,可以看得出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是在以戒律爲準則,時時刻刻在攝護三業,特別是南林精舍對戒律的行持和研究與大陸的五臺山普壽寺律學院很相似,這是值得隨喜讚歎和學習的。其他的寺院也都是在學戒的基礎上各出手眼,有的辦佛教大學;有的辦慈善事業,如醫院、安養院;有的到監獄度化犯人;有的用音樂來弘揚佛法,所有的目的都是爲了把佛的教理傳播給每一位衆生。可以說臺灣的弘法事業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了,這其中有值得大陸的出家人學習的地方。
 
二、從實際的禪定修學方面來講:
  臺灣與大陸相比就相差很大了。 可以說臺灣的佛教雖根源於大陸,但已經不再那麼正統了,這可能與當時當地的社會發展過程有關吧!本來所有佛教都是一個傳承所傳下來的,只是臺灣目前的佛教已經太向世俗化、學術化的方面發展了,這樣下去離佛出世的本懷恐怕是越來越遠了。雖然在利生方面有所作爲,但對於佛教的根本所在--傳佛的心印、正法眼藏的證悟上,就不太重視了。從古以來我們有很多祖師大德,而在禪宗這門下出的最多,分成了五大宗派,每一派都有各自的傳承與修行方法,但是五大宗派的傳承受法弟子臺灣都找不出幾個,這是靈山會上拈花之旨,一脈相傳的一花五葉之相續啊!就禪宗的修行場所禪堂來看,恐怕臺灣還沒有正規像樣的禪宗叢林,而大陸也並不多,女尼的正規禪宗道場恐怕也只有江西金山寺了。既爲正規的禪宗叢林,那麼四大班首、八大執事以及東西兩序一百零八單執事都要具足,這樣的道場才能算是正規的叢林道場,也才能成就十方衲子的用功辦道。只可惜這樣的道場太少了,這對佛教的未來人才造就方面來講,確實不樂觀。佛教的弘揚如果沒有實際的修證功夫,這對未來的發展都有影響,只是口頭的談玄說妙,與了脫生死無關。在未來佛教的發展中,如果沒有幾個真正明眼人來住持正法,恐怕信衆們會因此失望退心。
  古代的大德祖師們差不多都是默默的苦修,在明心見性之後被龍天推出弘化一方的,歷代高僧傳可以查證。而現代的人自己生死大事不明,讀得幾部經論就開始各立門戶,講經說法、廣納徒衆,也是「弘化一方」,自眼不明而引導其他的盲人,恐怕難免有相牽入火坑之危險。故此佛教在目前的狀況下,首要之事就是要大力倡導禪修這一法的重要性,並且能真正的成就一批有志於實際禪修的人,給他們機會、時間,這樣十幾、二十年後一定會出真正的人才。 如能有幾位像虛雲老和尚一樣的人來弘法指導學人,那佛教的未來就如正法時期了。因爲正法的象徵是有修有證,每個人都能在這心地法門上下一番苦功,就一定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三、從智慧的開發這一方面來講:
  誰都知道三學的次第是以戒生定,由定發慧。佛在《楞嚴經》中也說過,不持戒的人縱得禪定也不能成就聖果,他所成就的是天魔外道,而邪道所發的也只能是邪見惡慧、不正確的知見。真正的智慧是從自性中所流露出來,並不是學習來的,學來的是知見。所以在實際的修行中,要以戒爲基礎,以經論爲指導修行的方針,在善知識的提攜下,去真正的禪修親證。等修行見到了本來面目時,所有的言說才不會有錯,才非魔說,因爲所有的言說都沒有離開自性,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開發出來了,而引導衆生的修行之路才不會出差錯。這不同於口中說空行在有中的一類人,別看平時是口若懸河大談佛法妙用,關鍵的生死關頭恐怕是一法也沒有空,再妙的法也用不上了,那才叫可惜、可憐又可悲。
 
  故我們要大聲的呼籲有關佛教界的人士,要把佛教發展的重點放在實修實證的僧才培育上,不能都在培養弘法人才。弘揚佛法雖很重要,寺廟的建設有利於度生,但這並沒有完全暢佛所出本懷,因爲衆生只聽聞並不能悟入佛的知見,更需要的是實際修證。雖然在前面我呼籲佛教的重點在於禪修實證,但弘揚佛法也是我們住持三寶的責任。對於對弘法事業做出貢獻的各位大德,我們要隨喜讚歎,他們也許是真的佛菩薩再來,但是不可能每一位出家師父都是佛菩薩轉世。故此還是要腳踏實地的去修行證悟爲要,不能只生活在對佛教的美好幻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