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2
尼眾對二十一世紀佛教的使命 戒師明行總無礙



【研討會心得】
兩岸僧伽的橋樑
※ 作者: 釋惠謙 - 圓光佛學院教務長

 

  好快,惠空法師主辦「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今年己是第四年了。主辦單位今年還特別在師大的研討會場外,展示了歷年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的活動照片,當時感觸頗深──只要有理想、有熱忱、有毅力,一步一腳印,凡有耕耘必有收穫。今年的活動,個人參與「參訪圓光佛學院」及「師大研討會」兩部分,因此僅就此略述己見,以表隨喜護持之意。

  首先印象最深刻的,該算是江西尼眾佛學院的院長印空老法師,她老人家已經八十多歲了,身體仍十分硬朗,從江西飛到台灣,還要奔波十來天的行程,身旁年少的尼師有的水土不服而身體不支,她卻仍精神奕奕談說有笑,實屬難能可貴。她的人緣似乎也特別好,看她所到之處,當處的接待主事尼師,皆會放下身段親自攙扶迎接,就好比接待自己的母親一樣那麼自然、親切,或許這也是她老的修行感召所至,即使她的江西腔國語並不是那麼容易地令人領解,大伙兒仍是最喜歡找她說長論短的。

  在圓光舉行「僧教育的課程與學程的規劃」座談時,江西尼眾佛學院教務長頓成法師報告到她們的學院,位於偏遠的山上,日用所需皆要步行1小時左右才能到達山下的城鎮,然後把物品裝成一袋五十公斤的背袋,再一人扛一袋慢慢地背回山上來。五十公斤,不要說是對一個女眾,就是對一個男眾而言,也不是一件輕鬆的差事!我想,能在江西尼眾佛學院安住學習的,道心一定是非常堅固。頓成法師也強調,對於初入門的學子,一定要讓他們多執勞役,以免太閒老打妄想,且能藉此培植福德,才容易蘊育出智慧的花朵。透過法師的侃侃介紹,我似乎看到了一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古風禪林,大伙兒正在辛勤地出坡作務著,在閃閃的陽光底下,更襯托出覺者智慧的光芒。

  來訪的除了江西尼眾佛學院,還有湖南佛學院女眾部,這兩所佛學院都是沒有放暑假的。當圓光的同學聽到這樣的報告,都不禁為之吒舌,似乎在懷疑前述的生活艱辛之下,又沒有暑假的休息調適,她們怎麼可能會熬得過來!是的,如果沒有修行的法喜禪悅,怎麼可能熬得過來?此時深刻地體會到,優厚的物質環境,的確是反而容易使人心下墮,成為障道的因緣。

  今年在師大舉行的「廿一世紀比丘尼的角色與定位」,似乎引起了較多、較敏感的論議,尤其是對「八敬法」與現今女男平等潮流的權衡。我想這個問題大概可以出幾本論文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論到最後,恐怕認為該尊重八敬法的,還是認為應該尊重八敬法;而認為該重視女男平等的,還是會認為應該重視女男平等。本文並不想就此論點多加說明,而想談談整體研討會的感受。就整體研討會的感受而言,讓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岸的法師在氣質上的不同,大陸的法師表現出的是溫柔謙厚的古典風格,而台灣的法師則是進取開放的現代風格,我想此處並無評判高低之意,因為有人崇尚古典,也有人追求現代,我只是說出我個人的感覺而已。

  不管如何,今年第四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已經圓滿結束了,不但增進兩岸間善意的了解與互動,也在中國的佛教史上,又添增了燦爛的一頁。當然,我們更期待二ΟΟ一年第五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的到來,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