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2

 

 

 

戒師明行總無礙 危機與轉機
【研討會心得】  
 二十一世紀尼眾之省思 釋常尊•釋德雲 - 慈明佛學研究所

 

  時光飛逝,又逢十月,每每於此,總期待著惠空法師所舉辦的「兩岸僧伽學術交流會議」;此時亦不例外,一行五、六人,帶著極好樂的心情,趨車前往熟悉的師大。

  此次的主題──「二十一世紀比丘尼的角色與定位」,是現今比丘所關懷與期待的主題;我們都知道,隨著當今知識、科技資訊的暴漲,平權的伸張,再加上台灣佛教信仰的人口中,女眾所佔的比率遠勝於男眾,所以,比丘尼所扮演的角色,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在這次僧伽交流會議的流程中,主辦單位設立了三個場次,一、「文教、慈善事業之展望」,其著重點在於外弘,是屬利他;二、「禪修思想」,其立足於止觀雙美中,是屬於內修的部分;三、「二十一世紀佛教使命」,是對佛教未來的展望。從上可看出,這實將比丘尼之自行化他的責任賅攝無遺,主辦單位能邀請教界弘化有功之尊宿大德,一暢尼眾的先聲,實可看出主辦單位之真知灼見,與佛法之加功深厚,其用心良苦的精神令人感佩!

  此次,從每位主講者之發表,可窺其對佛教所奉獻的心得與心力;經由各方的激辯中,卻嗅出了各山頭思想理論的差異性,以及對教門所展開的宗門捍衛,其熱烈的討論幾乎令人捏一把冷汗。同時,也讓我們見識到海峽兩岸佛教發展的遲速與落差。不過,經過幾番往來的辭鋒中,我們肯定慈濟與佛光山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且對於佛法的弘傳更是功不可沒,值得教內之稱揚與喝采;但是,對於內修與未來展望的部分;筆者認為其內涵與實踐不過深刻,與會中論到的三昧,如做事、言語、工作等皆是三昧,不知是以何為「止」,以何為「觀」,行者該如何保任禪修的功夫,又其實踐的具體方針為何? 再者,尼眾之使命,僅是「學好電腦」,就足以對二十一世紀作個交代了嗎?筆者不明白,在這難得的機會中,能將海峽兩岸的比丘尼作一交流,實屬不易,可是,我們似乎忘了去關懷「比丘尼」不共世間「修行解脫」的特質,而將二十一世紀的比丘尼定位於世間才華的展現;設使尼眾們積極投入電腦操作、網頁的設計,以及佛法媒體傳播的學習,這樣是否有礙道人的內修,而有錯用人才栽培的嫌疑;如果,我們一味的希冀佛法能普及於一般大眾,而給予世間「勸人為善」等等的相似佛法,那麼我們所宏揚的佛法,是否也會滯留於通俗之講演,無法提昇佛法的素質,而模糊了佛法解脫的真實義呢?假若,真是如此,我們真不敢想像未來佛教的風貌,將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倘若,一位出家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共世間資生的條件、才華的展現,卻未曾觸及修道解脫作證的法悅清涼,如此是否會失去捨俗服披法服的意義呢?就此,是筆者認為較美中不足之處。

  這次的會議,不管是優與劣,卻能引發許多人的迴響與省思;身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比丘尼,應該在這時代巨輪急速推演,動盪無安中,積極創造出自利利他的宏觀,與捍衛正法之清淨賢善的業感,使我們皆能不墮輪迴之路,而嚐於解脫的醍醐法味。以上是末學的個人看法,抱歉!言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