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2
二十一世紀尼眾之省思



【研討會心得】
危機與轉機
※ 作者: 釋妙性 - 慈光禪研所

 

  邁向廿一世紀之際,人們總有許多期許與展望。這次又逢光輝十月,禪研所與中華禪淨協會,在所長的領導下,於師大舉辦兩岸比丘尼座談「廿一世紀比丘尼的角色與定位」研討會圓滿成功的落幕。雖然這次研討會的規模不大,卻有引起迴響與啟迪省思的效果。身為禪研所的學生,今將心得略分幾點來說明:

  一、籌備艱難,重重突破:每每籌備兩岸交流活動,首先擔憂所預擬邀請來台的大陸法師、學者們,是否能順利來台?再者即是所邀請的台灣法師、大德們是否能撥冗不吝蒞臨指導?基於前兩次禪學研討會的籌備經驗,此次籌備期間,依然有這兩大方面的困難點。如這次原擬邀請的大陸法師有江西、湖南、廣東、福建、廈門等五個地方,結果能順利來台的大陸法師,只剩江西和湖南兩個地方。再者在邀請台灣法師、大德方面,由於平日法務忙繁,使得籌備工作的變數更多。從參與應對變數與重重突破困難的過程中,更能體會一個圓滿成功會議的背後,是靠眾多因緣和合而成就的。

  二、順應時代,定題恰當:這次大會所擬訂為「廿一世紀比丘尼的角色與定位」。當然面對廿一世紀應是現今七眾弟子們共同來關切,然而現今佛弟子中女眾所佔的比例高,加上大會是有鑑於前兩次禪學研討會中,比丘尼出席得少,所以,這次特別邀請兩岸的比丘尼座談,並設定內修、外弘及未來展望等三場,共同探討如何肩負佛教未來的使命。所以這次研討會鎖定「比丘尼」,是有它順應時代、尊重比丘尼的背景。當然也歡迎七眾弟子一同來關心廿一世紀比丘尼眾如何讓佛教在未來的時空,繼續發揮佛法自利利他的精神。

  三、討論熱絡,各說紛紜:會中討論到放生不如從護生做起、配合資訊化趨勢、學術化文憑誘惑與修道本願的拉距、平等觀念還是要重視倫理問題、以及內修與外弘如何平衡等問題,每場的討論台上與台下,以及台上彼此的互動都相當熱絡。從與會兩岸法師所展現風格的不同,以及各個思想的差異中,更肯定佛法的流佈還是要在不失正確的知見與戒律的立場來契應時代。

  四、適度調整,欲更圓滿:倘若下次辦研討會可以再做二點調整:第一,是發表人的發表時間可以再延長一些,因為與會的聽眾,希望多聽台上發表人針對各場主題所發表的高見。這次開放給台下提問的時間很長,有些提問又離題太遠,反而無法充份發揮研討各場主題的意義。第二,或者每場次結束前,如果能再讓各發表人用簡短的幾分鐘總結他們各人的看法,與會聽眾可能更有收獲。

  總之,從這次研討會中,岌岌可窺見目前台灣佛教隱藏「以弘化為實修、以知解為義解、以學術(考據)為真理」的危機,而大陸佛教雖處於急速建設道場、培養人才的萌芽階段,卻有回復完整叢林制度的優勢。如果兩岸佛教未來的發展要更好,邁向廿一世紀的第一步,大陸佛教可就台灣佛教發展的軌跡取利避弊,而台灣佛教若能回頭吸收傳統養份,深化教、證二量,如此,這次研討會可說是達到真正交流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