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2
律制融入學制 兩岸僧伽教育交流之我思我見



【兩岸僧伽教育交流心得感想】
心繫兩岸話僧伽
※ 作者: 達那 - 中佛青

 

  日前來台參與「比丘尼的角色與定位研討會」,並參訪各佛學院及寺院的「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團」,十月三十日上午,在主辦單位慈光禪學研究所惠空法師帶領下,來自台灣、江西、湖南的比丘尼與居士代表共計二十多名,蒞臨中佛青會所,針對兩岸佛教的發展與異同,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理事長修懿法師為盡地主之誼,率同仁及如意講堂婦女會會員共同與會,筆者還真怕有所怠慢呢!但在融洽的氣氛下,自然也就釋懷不少。

  主席修懿法師在致歡迎詞時表示,兩岸交流因緣非常殊勝,倍感珍貴。接著就台灣佛教團體作功能性介紹,如接引居士護法、救濟、心理諮商、僧伽醫護等工作,各個團體可謂各司其職;而佛青會主要是以接引青年學佛為主,並深入監獄輔導受刑人及進入校園對青年學子作生命教育的講演。惠空法師也隨即表示:「青年學佛,更是使佛教能蓬勃發展的力量來源!」

  江西尼眾佛學院院長印空法師、湖南佛學院女眾部教務長能淨法師等代表,均讚嘆台灣佛教的蓬勃與多樣性發展,尤其是在校園與監獄的弘法,更是難以想像,目前大陸在這方面尚未開展,這也將是未來大陸佛教該加強與學習的地方。座談會結束時,如意講堂信眾在修懿法師的帶領下供養大陸僧眾長衫給每位比丘尼代表,而本會與湖南、江西的尼眾則和佛學院互贈禮物,以示留念,並在「一家人」的歌聲中,互道珍重。

  「教化」本身就是「教育轉化」,尤其轉化更形重要;化戾氣為祥和、轉娑婆為淨土,因此將監獄視為再教育的場所,一直是「中佛青」努力的地方,在此理念之下,自然而然在做法上,有些是跳離傳統的思維。譬如會中有大陸代表提出有位卓姓男子殺人就應該判死刑槍斃,為甚麼台灣當局遲遲不予執行呢?是何道理?這是極為傳統「殺人者死」的單純想法。在兩岸不同的時空背景,自然在法治的看法就會不一樣,馬上引起現場本會多位理監事提出不同看法;當時主席修懿法師認為此事一時也難以說清,強為之詞有可能導致意識型態之爭,徒增不必要的困擾,隨即站在大乘「慈悲無障礙,利樂諸有情」的具體思維,作逆向回答,以殺人犯劉姓男子緩刑,所產生的正面意義,這不只要犯人本身對他所作所為在現世中,就有贖罪與勸化社會人心的機會;即使犯人將來臨刑前,內心不是懷著遺憾或憤恨不平而走。這對社會教化何等的重要?這豈是大陸或台灣一般人所能知曉,殊不知這更是符合大乘入世、淑世的真精神。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得知從兩岸政治的現實,卻抹煞不了三個事實:

  一、血脈上──大陸與台灣血脈相連。記得筆者小時候,常聽父執輩唱起「唐山謠」,歌詞約略記得是:

            「講唐山,說唐山,
            唐山本來好萬般,
            只因天災年年來。
            為著吃,為著穿,
            渡海拼命到台灣。
            喝冷粥,扒冷飯,
            爬大山,過大嶺,
            勤勤儉儉為啥人?
            為著子孫好,
            代代得平安。」
            ──有誰能說「唐山」不是大陸嗎?

  二、文化上──綜觀兩岸分治的中國,都來自於漢文化,由於漢文化的包容性,孕育出氣勢磅礡的文化古國。兩國分治的現況,依然改變不了文化同源的親切與事實。

  三、宗教上──與會座談者都是佛弟子,有同一個宗教信仰,皆以佛陀的慈悲與智慧為依歸。因此在溝通上比較沒有距離,同時也有共同話題,彼此間更是互相關心,互相激勵。而本會「同行同願參與,互助互惠成長」的信念,是最符合佛陀本懷思想,兩岸的座談自然也就沒有隔閡,本是一家親,何需分你我?

  時代的巨輪不停的再轉動,身為現代的僧伽,在傳統與現在間徘徊,在理論與實踐間抉擇,是一件相當不易的事情。本會結合四眾弟子,所從事校園與監獄的弘法工作,是一種人間佛教的實踐,與大乘佛法的落實,堅持「教育」與「再教育」的覺知態度,引導青年學佛,希望他們能慈悲生命關懷,喜捨社會公益。未來的佛青會將繼續秉持「普賢行願,佛青願行」的大無畏精神,從事社會的教化工作,並將在地球村無限延伸,當然包括大陸彼岸。因為我們深信,兩岸唯有透過民間不斷的溝通與交流,彼此能更深一層的認識,本會如果時節因緣具足,也願搭起這樣的一座橋樑,為兩岸僧伽的互動,多盡一份心力。

  本會理事長指示撰稿,一時間,心有所感,拉拉雜雜寫下,實在貽笑方家,但內心深處,卻有一個期待,深盼兩岸高層能早日拋棄成見,突破政治的桎梏,跳脫思想的窠臼,能回歸於全民福祉上,早日建設一個真正的清淨國土──讓百姓能安居樂業,讓佛法能常住人間,讓僧伽能安「心」辦道,讓世間更臻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