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1
摧破自我形象 「竹窗隨筆」讀後心得



【讀書心得】
《禪宗決疑集》讀書報告
※ 作者: 釋妙寂 - 慈光禪學院

 

《禪宗決疑集》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內容旨在為初機參禪學人開示用功之入手。此篇報告擬分兩部分來說明:一、本書及作者;二、心得感想。

一、 本書及作者
《禪宗決疑集》為元朝智徹禪師所述;此蓋因該堂中遯機首座傷嘆佛法凋零、叢林荒廢、善知識隱蔽,致學人難知修行路頭,故堅請智徹禪師將往日功夫得力之節次,及離俗之日乃兄警囑之語錄出,以俾初機入道者得個安頓手腳處。所以本書不僅是智徹禪師的真實行履處,且是針對吾等初機入道之機而說,讀起來分外覺得親切與受用。

本書從體例上來看,可分為二:前半為主,分為十六門,均是決擇初學參話頭、起疑情之用心;後半為輔,分為六節,談及參禪的相關問題。再從內容來看,則為針砭初學之病:懈怠者勸勉精進、退墮者策勵懺悔、偏執者為令通決、失方便者令起疑情、氣傷心者令順息免患等等,乃至為示五戒、十善、尸羅之根本、菩提行願長久心之始末:唯願同學同行者,畢竟共證菩提。
本書中,智徹禪師自述其二十六歲始持齋專心念佛;三十一歲離塵為僧,師雪峰和尚令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禪師慨於自己出家時晚,故進道心堅,勇猛直向,於是立三年死限,在佛前自誓:「我若懶惰欲求坐臥,取安身、粘床凳,陷入無間地獄,永無出期。」此後,即「晝夜徐行,周而復始,除二時粥飯方坐,其餘茶湯之類亦不駐足。道友、施主相訪,亦不陪侍。言語省減,單只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只向這一字上切切用疑。」從這段話中,祖師正向我們示現一種精進修行的模範!

二、 心得感想
對於書中詳細的內容,智徹禪師其實已說得極明白,此無庸贅述;但就在乎平實處,往往卻有雋永的深味。以下就閱後的幾點想法略述如後:

(一)懈怠不得力:在用功過程中,有不得力之時,或話頭上無疑、或疑情旋疑旋失、或話頭舉不起、或隨聲色、逐攀緣、或喜睡眠,這都是懶惰懈怠放縱身心所致,根源即是生死心不切!此時智徹禪師叮囑切不可中道而廢,只消再奮起堅志,向話頭上決起疑情,不用多做其他分別伎倆,自然又復陞進。這番道理不正是院長的常談嗎?「修行過程難免起起浮浮,只要跟著方法走(起疑情),發長遠心,努力地用功二、三十年,工夫一定會成就!」這麼明白的道理,可是能不懈怠、工夫得力的卻少之又少,為什麼呢?只為缺少進道的堅志罷了!

(二)退墮求懺悔:據智徹禪師所言,此退墮與前不得力之情形不同;這實是一個很值得關心的問題。所謂退,是指退菩提心、退長遠心、退精進心;而非只是退失功夫(疑情)。此時,佛不欲禮、道不欲修、善知識不欲見、道友不欲親、話頭不欲舉,只好散誕自在。這種退念起時,多是由於用心過度或宿業所障,必須數數向諸佛菩薩燃指燃香,發露懺悔。我輩凡夫,既均是隨業受報輪轉,累世罪愆不知將於何時現行而妨障修道?故自惟非乘願再來之菩薩,以此警惕自己要常懷慚愧、懺悔之心,希望能於菩提路上穩健前進。

(三)禪與戒:「依戒生定、依定發慧」,是教下的通言,但在宗門下,由於錯認祖師的方便,許多人便誤以為「呵佛罵祖」、「尸羅不守」為禪。智徹禪師對於初機者,特別決斷五戒、十善為修道根本,波羅提木叉為僧眾之師,以免落入波旬眷屬。在今日,仍有相當部分的人,對禪亦不甚了解,以為禪即是無拘無絆、任運逍遙,而清規、戒律只是多餘的束縛,不知此已蹈入無始來「我行我素」的陷阱中了。

(四)善知識:智徹禪師說,有三種善知識只能接引上上根器之人,中下之機則難以栖泊。那三種呢?一是從經教中有悟者;二是宿有般若力,不參禪而悟者;三是參禪勇猛,工夫未久而悟者。此三種善知識本身都是上根利器之人,故往往難以同理中下之人修道的艱難,自然不能開發初機之人微細的做工夫處。此與菩薩留惑潤生似有相通之處。又知吾人選擇善知識,貴在能指導用功入手,而非欣羨其高超的境界。此即所謂的契機,亦是善知識應具的方便。我想,或許智徹禪師正是以一位開發初機微細做工夫處的善知識為目標吧!

(五)出家所為:智徹禪師出家之日,其兄叮囑警誡之語,實堪做為僧人的座右銘,時時提撕警醒自勉,茲節錄於下,聊為本文結語:

「出家功德非小因緣,入聖超凡續佛慧命,此大丈夫事,當自勉為……汝既出家,須當立志:莫似常僧磋跎,趁意東奔西走、貪名逐利;莫爭人我辯論是非;毋恃己能道他長短;遭打則當忍受、唾面則莫拭揩;休恣縱睡眠、莫貪求飲食……離家出門最初一步,舉足下足牢記話頭,行住坐臥若離話頭,則辜負國王土地所載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若離卻話頭則辜負施主四事供給。守此話頭,生與同生、死與同死,發大志願,直要了此一件大事因緣,方不負汝出家參學之志!」

 

前一頁後一頁回本期目錄│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