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1
「竹窗隨筆」讀後心得



【讀書心得】
讀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       
※ 作者: 喜諦 - 慈光禪學院

 

一、「序文」整理
菩提達摩傳來而發展成的禪宗,在中國佛教史、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光輝的一頁。然有關達摩禪的原義、發展經過,也就是從印度禪而成為中國禪的演化歷程,過去禪者的傳述,顯得疏略而不夠充分。一般所知道的禪宗,現在僅有臨濟宗與曹洞宗(閩南偶有雲門宗之名目)。臨濟玄義、洞山本寂,是九世紀的大禪師。一般所知的禪宗史籍,主要是依據《寶林傳》而成的《景德傳燈錄》,《傳法正宗記》等。一般傳說的禪史與禪宗,都是會昌法難前後形成的中國禪宗。然從印度來的初祖達摩,到被推尊為六祖的曹溪慧能,到慧能下第三傳的百丈懷海,藥山惟儼,天皇道悟,約有三百五十年,正是達摩禪的不斷發展,逐漸適應而成為中國禪的時代。這是中印文化融合的禪,或者稱譽為東方文化的精髓,是值得大家來重視與研究的。

達摩禪到四祖道信而隆盛起來。經道信、弘忍、慧能的先後發揚,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道信、弘忍、慧能,都有卓越的方便,但這是繼往開來,遞嬗演化而來的。從引導的方便來說(「不立宗主,不開戶牖」、「一法不立」,也還是接引學人的方便),存在於人間,成為一時代、一地區、一宗一派之禪風。這是可尋可考,可以看出禪在發展中的歷史事實。引人入勝的不同方便,其實是有一定原則的,所以經中形容為「古仙人道」、「一乘道」、「一門」、「不二門」。如想從屋裡出去,從門、從窗都可以,打破牆壁、揭開瓦面、挖通地道也行,而要透過空隙才能出去,卻是一條不可逾越的法則。方便的多樣性並不表示自心體驗內容的不同。如不理解自覺與方便的相對性,就有以今疑古的:如禪者發展到「不立文字」,「單傳心印」階段,達觀穎竟設想為達摩禪(的方便)就是這樣,因而不顧史實,否認了四卷《楞伽》的傳授。也有以古疑今的:如重視達摩的《楞伽經》,二入四行,聽說慧能勸人持《金剛經》,就以為有了革命,或以為慧能頓禪是別有來源的。禪宗史的研究,必須弄清楚超時空的自心體驗,現實時空(歷史)中的方便演化,才能恰當處理禪宗的歷史事實。

達摩以來禪師們的事跡,起初都是傳說,由弟子或後人記錄出來。傳說是不免異說的:傳說者的意境(或派別)不同,傳說時就有所補充,或有所修正與減削。傳說的多樣性,加上傳說者聯想而來的附會,或為了宗教目的而成立新說(也大抵是逐漸形成的),傳說更複雜了。從傳說到記錄,古代的抄寫、流傳不易,後作者不一定抄錄前人,或故意改變前人的傳說。古代禪者的傳記,是通過了傳說的。部分學者忽視傳說(記錄)的多樣性,所以或將現有的作品,作直線的敘述,雖作者的區域遠隔,或先後相近,仍假定後作者是參考前人的;或過分重視「高僧傳」的價值。古代禪者事跡的研究,應該是求得一項更近於事實的傳說而已。

二、閱後心得

本書作者印順法師引證比對的資料非常豐富詳盡,不限於、亦不偏於某一史料,對於傳法者薰習的思想文化背景、生存的時空環境、及其所傳禪法接引方便的流變、禪法內容、精神原則,都有十分詳細的剖析,透過理性客觀地辯析法與人之間各種可能的互動因緣,使本書所旁引的資料雖多,卻不令人覺其枯躁、呆板繁瑣,而顯得相當活潑生動(作者的思考並非單一直線式的)。另外一點相當可貴的是,由於印順法師本身並非只是一般的史學者,對於談到法門的部分,一般現代禪史著作者只能拾前人牙慧,或淺淺帶過,但本書作者由於佛法上的學養豐厚,故於法門的交待相當清晰、詳盡,這是令學生頗感意外的一點,因為以前總以為印老是專研印度佛教的,對中國佛教的內容,恐怕是「涉獵不深」,甚至「不屑一顧」的;然而在閱讀本書後卻不得不讚嘆這位善知識!在本書序中,法師說:「我不是禪史或佛教與中國文化關係的專究者,不想作充分具體的闡明。本書僅揭出其重要關鍵,奉獻於研究禪宗史的學者!」姑且不論法師在書中某些推論正確與否,但就一個學者的角色來說,印順法師的許多觀點都是別具新意(當然是引徵有據的)且相當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