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6
自力與他力之融合 自力與他力之融合



【專題討論】
自力與他力之融合
※ 作者: 游祥洲教授 - 中央通訊社研究發展室主任

 

          一、跳越兩個思維上的謬誤

  討論佛教的「自力」與「他力」,首先應該避開兩個思維上的謬誤。一為邏輯的二元思考模式,一為模糊的錯覺。

  所謂邏輯的二元思考模式的謬誤,並不是說邏輯本身有任何的謬誤,而是一般人在運用邏輯思考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邏輯思考的限制。具體的說,在「自力」與「他力」的命題上,從邏輯思考的二元架構之中,我們很容易把「自力」與「他力」看做是對立的,甚而在「排中律」的嚴密定義下,二者的語意是不能相容的;也就是說,「自力非他力」,「他力非自力」;在「選擇自力」與「選擇他力」二個命題當中,只能有一為真,但不能同時為真。如果要堅持邏輯思考的二元架構來談佛教所說的「自力」與「他力」,那麼,一起步就要落入此一語意的陷阱。因此要談「自力」與「他力」的課題,必須跨越邏輯的二元思考,改就實踐的、體驗的、證知的角度來切入。

  第二個思維的謬誤,就是模糊的錯覺,在佛教的歷史發展上,有南北傳的分流,有許多不同宗派對於修行方法的不同強調。

  拿中國來講,有禪宗與淨土宗的分庭抗禮。一般的印象是,禪宗強調「明心見性」,基本上是「自力取向」的;相對地,淨土宗強調「彌陀本願」,行者要仰仗佛力,求生西方淨土,基本上是「他力取向」的。

  這種禪依自力、淨依他力的看法固然是一個事實,卻也隱含了一種模糊的錯覺,那就是在思惟上,把二元「自力」與「他力」二元對立化了,以為禪既是依靠自力則他力不相干;而淨土既是依靠他力(佛力),則自力無所用,這種二元對立的思惟方式,實際上忽略了「自力」與「他力」的相互依存性,也忽略了禪淨二宗修行上的全體大用。

          二、「自力」與「他力」互不相干乎?

  從實踐的立場上說,「自力」與「他力」究竟是否不相干﹖我們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加以探討。

  一般而論,有人認為原始佛教的思想,重視個人的精進辦道,重視個人的開悟解脫,如阿含經所述,包括三十七道品、三三昧、四無量心,都是強調「自力」的,直到大乘佛教興起,淨土與密教,開始強調佛菩薩的救贖力量,因而有「他力」思想的興起。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禪宗的自力性格,顯然是進一步地予以強調了,因而禪宗古德甚而還有「呵佛罵祖」的動作,幾乎完全用不上他力(佛力)。

  然而,我們不能不問:

  (一)禪宗行者在「明心見性」上做功夫,其入手處,要如達摩祖師所教導者,也就是「藉教悟宗」,意謂行者當確信諸佛菩薩所開示者,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有憑藉這份確信,才能夠死心踏地的做功夫,才有「見性成佛」的可能。然而這份「見性可以成佛」的信心,與淨土宗行者,確信「持名可以往生」的信心,本質上有何差別?

  (二)禪宗行者雖不做持名念佛、發願求生淨土的功夫,然而觀呼吸也罷,參話頭也罷,默照也罷,喝茶也罷,經行也罷,棒喝也罷,這許多功夫,說穿了都是敲門磚而已,其作用無非是用來攝心專注,用來掃蕩妄想,用來增益覺察的功夫,這與淨土宗的行者,藉著持名念佛的功夫來成就「一心不亂」,本質上又有何差別﹖譬如生火取暖,有的人用木炭,有的人用煤油,取材雖有不同,生火取暖的作用何曾相異﹖

  (三)禪宗行者修持「明心見性」,修到功夫成熟處,「是心是佛」,如此則自力與佛力,已是無二無別;而淨土宗的行者,念佛念到三昧相應處,「無所念是為念佛」,此時佛力已非他力,因為此時雖名念佛,其實是名無所持,心無所住,念佛只是念自己心中之佛,念佛的這一念清淨心,才是真正的佛,因此,佛力融入自力,又哪來「自力」與「他力」的區別﹖

  由此觀之,「自力」與「他力」二者之間絕非不相干,絕非各自獨立的兩個差別範疇。

          三、隱與顯

  中國的華嚴宗,標榜「十玄門」,其中一門叫做「祕密隱顯俱成門」,意謂萬法種種不同,所謂「法住法位」,所謂「法法頭頭」,彼此之間往往是彼顯則此隱,彼隱則此顯,彼此之間,隱顯相待,而萬法渾然俱成。如果借用華嚴宗此一表達,則「自力」與「他力」的關係也是隱顯相待,不可分割。

  在禪者的修證上,可以說是自力「顯」而他力「隱」。但是,「自力」顯揚之時,不能不有「他力」隱然為之支撐,因此「明心見性」的功夫,從外顯的部份來看是「自力」的,但是,在這外顯的背後,還有「藉教悟宗」的部份,也就是確信佛祖言教不我欺的信仰,這是一個隱藏的基礎,決然不可或缺。

  再看淨土法門的修證,可以說是他力「顯」而自力「隱」。淨土行者,固然強調仰仗佛力,但是生西三要,所謂信、願、行,請問是誰在深信﹖是誰在發願﹖是誰在行持﹖答案是信、願、行三者,無一而不以「自力」為其主要的動力,因此,自力雖隱,卻一分一毫也少不了自力的堅持,甚至於可以說,自力雖隱,比重絕不下於他力(佛力)的份量!

          四、相互依存性

  佛法的修證原理,不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基本上離不開「緣起」的法則,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相互依存性。「自力」與「他力」的關係,自不例外。

  上文多說禪宗與淨土宗,此處不妨再以密宗為例,探討「自力」與「他力」的階段性的不同運用。

  一般以為,密宗著重本尊的修持,因此是崇尚他力的,其實密宗的修持,大體不出兩個次第,一為「生起次第」,一為「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的修持過程中,要禮敬上師,要薈供,要獻曼達,要設壇城,要結手印,要持種種咒,要禮拜,要逐層灌頂,要觀想本尊,要講究儀軌,這一連串的修持,的確是以「他力」為重心的,甚至於可以說,行者必須積極的營造他力的規模,才能夠完成「生起次第」的功課。

  但是,「生起次第」完成之後,就要馬上轉進「圓滿次第」。此時,要精進修持般若空觀,藉著空觀的智慧,掃蕩前一階段「生起次第」中著相修行可能生起的妄執。可以說,「生起次第」是「應病與藥」,但是恐怕行者服藥成癮,因此必須轉進「圓滿次第」,也就是以空觀之藥來破除前一階段的藥癮,如果在空觀上又生起執著,還要藉著「空空」來破除「空執」。以藏傳常見的「時輪金剛灌頂」為例,往往費時數月來完成一個美侖美奐的沙壇城,再進行數晝夜的灌頂儀軌,而在灌頂儀軌當中,以他力為重心的「生起次第」幾乎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比例,而在最後進入「圓滿次第」時,則是用一把小小的金剛杵,輕輕鬆鬆的掃蕩淨盡,只剩下一堆模糊的沙粒而已!這也就是說,到了「圓滿次第」,必須破除一切執著,所有一切外相、外力,必須掃蕩無遺,然後回歸清淨的自心,因為所有一切外相、外力,原來只是自心的投射而已,而此清淨的自心,也是了無自信可得,因此,行者到此境界,外力與自力,已無需分別,更不可強作分別。

  簡言之,在密宗的修行次第上,「自力」與「他力」有其階段性的不同運用,更重要的是,無論何者先,何者後;何時隱,何時顯;也不管孰為主,孰為從,「自力」與「他力」在本質上是相互依存的。

          五結語

  「自力」與「他力」既是隱顯相待,又是相互依存,因此在運用上,要重視契理契機的方便性。標榜自力者,自不必排斥他力;強調他力(佛力)者,更不可忽視自力。

  談「自力」與「他力」的融合,不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湊合在一起,而是必須認識到,自力中隱含他力,他力中也隱含自力,因此,融合云者,只不過是凸顯「自力」與「他力」一體相即的本質罷了。

  修行要獲得大利益,應該是,重自力者,善用他力為助緣;重他力者,善用自力為支撐。二力融合,如猛虎添翼,成佛之路,豈非更加便捷易到?

    (一九九九年兩岸禪學研討會專題討論大綱第13~20頁)

 

前一頁後一頁回本期目錄│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