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6
兩岸禪學會議的風格 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有感



【研討會心得】
對會議規劃的看法
※ 作者: 大航法師 - 圓光佛研所教師

 

  我向來很重視一個會議推動的主要目的和用心何在,這要很清楚。就是說:這個研討會想要達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我們必須拿這個宗旨來設定會議進行的步驟。如果純粹只是交流,大家呈顯某些看法,或只是某些程度的討論,那效果已經達到了。可是如果,除了達到交流之外,還希望針對「念佛與禪」的一些議題作有建設性的解析、開發、或是深入,那我想還有再探討的空間。

  例如,論文發表只有十二分鐘,對於一篇論文來講,除非在場的參與者事先能看了這篇論文,否則談論就沒辦法扣緊其論題。因為以十二分鐘要介紹一篇論文是不大可能的。把時間規劃為十二分鐘,基本上是假設所有參與者看過這些文字。可是我發覺很多大陸法師也不過是幾天前才拿到這本書,不可能一下看完。所以,從引起所有參與者共同深入探討的目的來看此會議便顯得有所不足,部份問題,有時候也就被虛幌帶過。

  其實任何一個會議、學術研討,乃至一個發表會、座談會,都能以不同方式來展現,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就是說,當你有不同目的時,規劃就會不一樣;可以一個會場只是五、六十人而已,而且都是專家;也可以純粹只是定位在讓大家共同參與,達到一定程度的溝通,澄清某些問題;也可以在另一個場地,由一位法師弘法,其他人提問,而研討會的討論則另外進行。當然有時候條件不是我們可以完全掌握的,不過我覺得如果要達到專題思想的提昇,方式就必須再調整。除了這種討論,未來不妨也開演一些論題較明確,而且參與者也都較專精,可相互切磋、投入的會議。

  其實我覺得這次活動各方面都很好,像這樣的用心已經很難得了,如果站在交往的角度上,這已經是一個成功的研討會。不管是兩岸乃至其他地方,我覺得多交流都是有幫助的。當然,這裡面我們也必須要能發掘一些人才,讓不同領域的人才都能參與。因為我們也知道,目前能找到投入的人並不多。但我們可以盡力嘗試、努力看看,除了大陸學者,我們可以再開放其他的。乃至在台灣方面,也讓更多的人參與,才能發掘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