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6
對會議規劃的看法 漫談師大去來



【研討會心得】
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有感
※ 作者: 靜波法師 - 中國佛學院講師

 

  由「慈光禪學院」與「中華佛教禪淨學會」,聯合組辦的「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在「臺北師範大學」舉行。做為大陸訪問團的成員,能夠有幸參加,使我受益良多。就整個研討會的過程看,無論是會議主題「念佛與禪」,還是法師、學者的積極參與,抑或是信眾的相應與護持,都感受到了臺灣佛教界對會議的熱心;同時也說明主辦單位的精心籌劃與良苦用心。這是尤其值得感動和感謝的事情。因為這體現著「生為佛子,當做佛事」的發心。

  就感受、感動、感謝的內容而言,應該有以下幾點:

 一、研討會的宗旨是為修行尋找路徑

  眾所周知,中國漢地佛教修行的下手處,一般都是禪宗或淨土宗。而人們往往認識模糊,且又以為二宗對立;致使旅途坎坷,不能順理成章,更難相得益彰。在會議開幕之際:

  惠空法師說:佛以無分別智,出後得智大悲宣說解脫之法,其中禪與淨正是佛陀悲心的流露。因為人們的關注,所以,在此以「念佛與禪」為會議的主題,願意通過這樣的交流,把佛教推向二十一世紀的主流。

  聖輝法師說:研討會共同探討禪與淨二與不二的奧妙,難行、易行的理解,對個人修行、國泰民安、世界和平,都會有益。

  大航法師說:學術與修持間的關係,要強調多聞。學術是善巧,忽略了文字教,路也會變得模糊。我們不必奢望得到答案,因為,憑此入道是不可能的,但作為基礎則是不可少的。

  可見,研討會作為引導人們的修行之旅,是可行性的嘗試;甚至是必要的。否則,就難免會迷茫或迷失。但並意味著是必然,也就是說,當人們還不能夠去走一條路,並且把該路走好的時候,那麼這種探討是必要的。其實,很多人都沒有走好,所以這種探討是非常有意義的。就我個人而言,增加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同時也堅定了自己的信仰。因為,學會用很多角度看問題,就會有許多新的觀念產生,這將使自己不再狹隘,不再自以為是。如是,自己的煩惱也會相應而減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與我相同的感受。用惠空法師的話講:「也許永遠都不會有一個完美的答案。但至少,我們會因為這個研討的結論而受益」。這不是已經足夠了嗎?

 二、感謝惠空法師的發心

  惠空法師悲心廣大,致力於佛教教育;同時也非常熱心於兩岸的佛教交流。正是這樣因緣的促使,才使得法師深感兩岸的佛教交流的必要,於是發心做此事。而法師的經濟實力有限,但就被邀請的大陸法師而言,都因為法師的願力所感動,不但紛紛回應,並儘量不向法師提要求。當我們看到地下室的「文殊院」,以及「慈光寺」的簡陋之際,都深感不是滋味。我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就對法師講:「這實在不公平,你應該有更好的回報。」只見法師笑了笑,對我說:「我已經非常幸運了。這次臺灣地震,靠近『慈光寺』附近的『土地廟』、『開天宮』,都被震壞了,只有我的『慈光寺』沒有事。這難道不是兩岸的佛菩薩在保佑嗎?」我被他的話所打動,一起笑了,隨之而沈吟良久。我深深感到法師的修養已非一般人所能擁有。說實在的,此前,我一直懷疑法師的力不太及的舉動。而現在,我終於理解了。

 三、建議並呼籲

  (一)建議:繼續把「研討會」辦下去。不管怎麼說,研討會已經讓很多人認同並受益,那麼,把它保持下去,實在是一件必要和有意義的事情。而且,是否可以考慮兩岸輪流承辦的問題?這樣的效果也許會更好。希望兩岸的佛教領袖能夠予以考慮。

   (二)呼籲:希惠空法師感應道交、龍天衛護。就法師名氣和影響而言,也許不是特別出色,但其發心足以使人感動。當我們為之感動之餘,也有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呼籲:請多關注一下法師的發心!相信證嚴法師說的「有願就有力」,還有「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想不想」,那麼一個雪中送炭的現實,不會太遠,因為「德不孤,必有鄰」。而現實正說明著這樣的問題,無論是研討會護持的信眾,還是隨行「訪問團」服務的法師和居士,都已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這件功德應該由更多的人來分享。

 

前一頁後一頁回本期目錄│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