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6
漢傳佛教未來的展望--圓光佛學院座談會 申論--漢傳佛教的未來展望



【僧伽交流座談會】
申論--漢傳佛教未來展望
※ 作者: 如悟法師 - 圓光佛學院院長

 

  惠空法師舉辦「兩岸僧伽教育交流活動」,來到圓光參訪,並進行一場以「漢傳佛教未來展望」為主題的座談會。經過兩岸法師、學者的熱烈討論,深深感覺到漢傳佛教一定要重興,為什麼呢?從過去歷史來看,韓國、日本都是受漢傳佛教的滋潤,尤其在中國,對社會道德、文化思想有特殊的貢獻和地位。我們只要將漢傳佛教中的大乘精神重新發揚光大,它必然會獲得世人的認同,利益更廣大的眾生。

一、積極培養人才

  對於漢傳佛教未來努力的方向,兩岸法師、學者都提出好的意見,這些意見當中,漢傳佛教的人才培養被認為是當務之急。大陸法師、學者認為,漢傳佛教在大陸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徹底破壞,人脈、制度可以說完全要重新建立。大陸方面也很積極要辦僧教育培養人才,因為唯有人能培養成功,制度、教法,乃至真正的大乘精神,才可以重新在這塊土地上建立;假使沒有人才,不管大陸或台灣,漢傳佛教要復興都不容易。台灣雖沒有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但幅員畢竟很小,而且真正辦僧教育也是近幾十年才較為大家注重。況且從整個教團來看,大家對辦理僧教育的共識、認同與支持還是不夠,以我們辦僧教育這麼久來看,信徒發心做功德者多,支持人才培養的資源則少,這對培養人才的落實上,會有很大的折扣。漢傳佛教要復興,一定要走向人才培養,而人才培養,必須結合台灣、大陸兩岸的高僧大德、護法居士,大家共同來努力與護持。

  但漢傳佛教的人才要如何培養呢?我認為一定要從中國八大宗派思想去落實。中國佛教有輝煌光明的歷史,幾千年來祖師大德智慧的結晶,就體現在八大宗派的思想裡,我們必須依循傳承的脈絡,將佛學教育落實在宗派的人才培養上。因為眾生各有各的根器不同,這叫做「應機施教」,佛陀也一樣,為適應不同眾生根性而說法。像惠空法師以禪、淨來教導學子,還有很多人專門研究戒律、唯識、三論,為什麼要有這些不同宗派思想的研究?就是為了適應未來多元化的社會。西方國家現在比喜歡禪,傳統中國喜歡禪淨雙修,台灣現在則好像重視原始佛教和戒律,大家不妨各有研究、各有專長、各有所得,而從各人的能力範圍去宣揚佛法,這就是漢傳佛教的包融性。宗派思想並不是互相對立阻礙,而是適應眾生根機、適應自己修道根機而施設的。眾生根性是多樣的,而一個人秉賦、精力也有限,不可能全面深入,所以要能夠一門深入、一門專精,真正有真才實學、有所成就,就可以度很多跟我們相同根性的人。所以太虛大師說:「未來世紀是大乘佛法的天下」,因為大乘它能夠適應各類根器的眾生,你喜歡禪,有禪宗;喜歡天台、華嚴、淨土,不管怎樣興趣的人,都可以在佛教裡找到依歸、找到生命真正的歸依處。所以從中國八大宗派裡培養真學實修的人才,這是很重要的論點。

  在宗派學修人才培養基礎上,其次還要注重外國語文和資訊教育,如此才能將漢傳佛教的大乘精神傳遞到世界舞台上。我們發現,藏傳、南傳,乃至日本、韓國,很多法師到歐美去,度了很多歐美人士,也在歐美地區發展了很好的佛教環境,獨獨中國的漢傳佛教,為什麼沒有辦法傳到歐美先進國家?其實,這主要是我們培養人才時,不注重外語教育。以我自己為例,以前讀佛學院時,就排斥讀英文、日文,想說中國人嘛!中文讀好就好了,又不想出國,也不想到外國弘法。現在當院長,英文不會講,到外國去,像啞巴一樣,無法跟外國人交流。我到一些地方,像加拿大,有很多密教喇嘛、韓國禪師,他們會講英文,就度了很多洋人信佛。但看到中國漢傳法師,還是跟台灣一樣,趕經懺、消災、祈福這些老套,所以外國人很少參加,甚至批評佛教只是一天到晚敲打唱唸。雖然是應了華僑的根機,但走不進洋人社會。所以,我認為漢傳佛教走不出去,是因為語文人才太少,沒有專門的培養機構,讓法師們從小就能接受語文教育。將來世界一家,除了三藏十二部經典、宗教思想特長外,語文也不能忽略,語文忽略,大乘的精義就沒有辦法傳入歐美,漢傳佛教就無法更開闊地發展。

  而在面對今後的資訊時代,當然也要將漢傳佛教透過資訊,讓所有人去選擇。資訊發達,交流愈來愈密切,但真理就是真理,究不究竟還是有分別的尺寸,我有信心,只要對漢傳八大宗派思想,大家有所深入、有所成就,能有學有證,真正有很高的大乘證量境界,透過媒體傳播出去,一定會得到很多人認同,使很多人接受。這並不是說要排斥、排謗其他宗教,而是靠佛法修行上的進步;佛法本來就是如此,在真理的立場上獲得大家的認同。雖然是資訊時代,資訊也是要透過人去掌握。人才是最重要的,沒有實學實修,只是紙上談兵是無法引導眾生走入正知正見的。所以,依循祖師大德的實踐經驗,加上大家的努力,一定能使漢傳佛教發揚光大,也能對世界有所貢獻。

二、關心整體佛教發展

  以佛教徒的立場而言,不管在家、出家,都要能夠對佛陀真理敬仰、皈崇、實踐,像佛陀一樣追求人生宇宙真理,但大家也都要關心到整體佛教的發展。慈航菩薩講過:佛教發展靠每一位佛弟子的努力,但不能離開整體的發展,所以呼籲大家應從文化、教育、慈善三方面來平衡發展。他老人家認為這是佛教的三大救命圈。所以未來佛教,不是空談道理,也不是自了漢。面對未來世紀的轉變,佛教的生存發展也要不斷的去適應時代因緣:從文化上建立佛教文化事業;從教育上,不管世間教育、佛學教育,培養真正人才;從慈善救濟、公益事業,體現宗教精神。這三者是佛教整體發展力量的主軸,不可分離,不可偏頗,如此才能發揮佛教的整體功能。身為佛弟子,必須建立這種觀念,對佛教文化、教育、慈善三者,都要同心同力謀求平等發展

  另外,像太虛大師提倡建立僧伽制度,我認為很有必要。面對未來世紀,不能靠單打獨鬥的個人主義,應該大家合作,靠團體組織的力量來發展整體性運作,因為一盤散沙似的各自為政,力量畢竟薄弱。儘管目前有些制度無法統合、建立,但從佛教未來的長遠發展來看,要真正發揮佛教教團的整體力量,還是要從僧伽教育制度上來重建。有了領導中心,才能發揮組織力量,佛教才會走得比較健全。雖然台灣目前好像各個山頭興盛,但由於全體上缺乏制度來領導、組織,恐怕難以長久發展。我們可以參考天主教梵諦崗的制度,如此不論面對任何世紀,都有制度在運轉,應該可以走得比較健全。

三、記取歷史教訓

  當然,佛教未來發展的問題,很多事情都不是一個人可以解決的。佛教講共業,有時看到很多佛教亂象,但要去改革、革新也不容易。就像台灣現在社會的亂象一樣,不是一天走出來的,也不是換了那位行政院長、內政部長就可以改變的。佛教幾十年來各自為政,也產生了一些亂象,但最主要的,是要避免走入歷史的教訓,即物質、金錢豐厚之後產生的腐化,而引起教難。歷史上的三武滅佛、清末的廢廟興學,都是因為出家人供養豐富,自身又腐化、墮落,引起社會大眾的覬覦和反感,像西方的天主教也有同樣的情形;這是歷史的教訓,也不是不可能再發生的事。佛教今天,大家能不能淡泊名利、清修自守,這才是值得隱憂的事情。可以說,古今中外的教難,主要都是這個原因。

  總之,佛教很多問題,還是必須透過好的教育、好的制度,在文化、教育、慈善上大家共同來努力才能辦到。站在這個立場上,非常讚嘆惠空法師能舉辦兩岸僧伽教育交流活動,讓兩岸的法師、學者一起來探討漢傳佛教的未來發展,大家集思廣益,落實人才培養,推動佛教發展,這是很有意義的,也一定會受到教界的肯定。當然,兩岸佛教的希望,就在漢傳佛教,這是必然的方向,也是必然要努力的,希望大家能心連心、手牽手來開展漢傳佛教的光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