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6
期待能吃苦的孩子──佛學院,佛教大學的環境「太好了」! 廿一世紀佛教的希望──參訪台灣佛教有感



【僧伽教育交流心得感想】
兩岸僧伽教育交流的意義
※ 作者: 倪強教授 - 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承蒙惠空法師的邀請,參加這次兩岸佛教僧伽教育的交流活動,感到非常榮幸。佛教僧伽教育,這是海峽兩岸佛教界都面臨的的問題。回顧歷史,總結現在,展望未來,這都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因爲它牽涉到佛教今後的發展與前途。總結台灣或大陸的僧伽教育,興衰得失,以及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尤其是那些未盡人意的問題。只有這些問題得到了解决,才能使未來的佛教事業得以良性的發展,才能對自己乃至社會人群有雙重的利益。因此,今天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討論,應該說,實在是必要和及時的。

  一、培養人才的重要

  我對台灣佛教的情形瞭解甚少。從大陸來講,自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具體的實現。信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中的任何宗教完全是個人的私事;佛教中,信仰八大宗派也是一樣的平等和自由。作爲佛教協會,一直努力協助地方政府貫徹宗教信仰政策。因爲這衆多種的緣起,二十年來,大陸佛教的發展空間逐漸擴大,各省市的佛教協會先後成立(海南省是最晚成立的),甚至很多地區縣也都成立了佛教協會。另外,為了培養僧團人才,佛教界成立了佛教院校,一共有三十五所。其中,包括漢傳漢語系二十六所,藏傳藏語系七所,南傳巴利語系二所。這些都是在呈報地方政府及佛教協會後,同意成立的。其他的培訓班更多,不計其數。出家人的數量更是與日俱增,尤其是年輕的出家人居多;寺廟也一批批地恢復建設;為了彼此的交流溝通,佛教刊物的數量也很多,提供了僧人互相學習及提高素質的機會。同時,也成立了一批佛教文化研究機構:有中國文化研究所,也有各省份自己辦的研究所。這些都代表著宗教政策的貫徹和落實。所以從大陸來講,這些都是很好的發展方向,也是佛教發展非常好的時期。但是我們也不能光看好的方面,如果不能面對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尋求一個解決的方法,佛教就難以進一步良性發展。

  就培養人才的僧教育來講,有些法師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不夠;雖然會議上會提出來討論,但在實際行動上却不够重視。有的寺院修得很漂亮,佛像大而莊嚴,花費的資金也不少,但卻不一定符合佛教的要求。因為佛教的發展,並不決定在寺院有多麼輝煌。因爲只重視了外表的問題,相對的,在培養人才方面,所投入的財力、物力和精力就顯然不够。這是很值得重視的問題。有很多法師為了建寺不惜一切,但在教育上就沒有行動。關於這一點,基本上還是認識不夠的問題。這就需要整個佛教界,達成對於僧教育的共識。所以這次座談會中,能够討論到相關的問題,讓大家共同參預並提高認識,我認為是很必要的。現在要辦好僧教育,不投入很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是不行的。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惠空法師很有遠見。他之所以舉辦這次會議,就是要讓大家認識僧伽教育的重要性,把佛教的僧才培養出來;雖然現在還看不出它的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結果、影響和作用了。

  大陸佛教在培養人才方面,首先就牽涉到了教材問題。為了這個問題,曾經開會討論過,但是一直也沒有把它統一起來。致使初、中、高級佛學院都沒有一套完整的教材。而只有解決好了這個問題,才能有利於培養人才。否則,面對重覆的教材設制,既不利於培養人才,也不利老師講課,同時,也不利於人才次第的培養。

  另外,雖然大陸方面也培養了一批人才,但是師資方面仍舊缺乏,真正水準高,講課效果比較好的法師,還是不多。因為師資的問題,以至於有很多課程無法依次開課;而在財力、教材和師資的問題解決之後,最需要的就是一些善於抓教育,樂於抓教育,真正為佛教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的人。一般來講,寺院的住持、當家、知客這樣的角色,想要做好也不容易,但要把一個學校辦好,則是一件更難的事。這是我個人在中國佛學院任職後的體會。因此,面對佛教教育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應當要有一種為佛教事業無私奉獻、默默無聞、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能承擔;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個地方堅持下去,為培養人才的事業工作。而人才又是需要長時間培養的。所以要辦好一個佛教院校、培養一批人才絕非易事。就我個人而言,深深感到,一定要選擇這樣的一些人來負責任。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大會開得非常之好。不僅在佛教學術界上如此,同時,也要有一批培養人才的寺院、學校,樹立榜樣,使佛教界有更多的人感到:「辦教育、培養人才是光榮的」。這樣的風氣一出來,我們的佛教才會有希望,也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經過討論之後,大家對佛教教育有了共識,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中國佛教協會也曾經討論研究過這個問題。趙樸初會長非常重視這個問題,一再强調: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可見,這次會議題目出得好,把「僧伽教育」的主題,提出來共同討論,效果也很好。我相信透過這次的研討,對兩岸佛教的交流、發展、推動都會有産生很好的效果。希望今後兩岸佛教多加强聯繫,多舉辦這樣的會議,以此推動未來佛教的良性發展。

  二、交流活動的感受

  在這次僧伽教育交流活動中,有一些特別的感受和體會,在此一併提出:

  (一)、服務工作全面而細膩。這次活動從始至終,參訪了多所佛教的大學和院校,還有許多寺院。其中,參加了一個整兩天的研討會。應該說,時間非常緊湊。在整個過程中,感受到服務工作做得非常好。由於時間上的問題,參加的人,無不感到特別緊張和相當的疲倦。每天五點多起床,十點多睡覺。但是,參與接待的法師和居士們更辛苦、更累。這是我感受最深刻的一點。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服務工作做得非常週到和細膩,考慮也非常的周全。每次出發的車上,法師和居士總是送報紙、水、吃的;而每次到達一地,又要搬運行李、安排住處等等。尤其慈光寺的出家師父,個個看起來年紀不大,又比較瘦小,但工作却非常認真,很能吃苦。這實在是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我看到這些情形之後,感動之餘,還覺得應該學習和效法。

  (二)、組織嚴密,行程嚴謹。這次活動的行程是一環套著一環。雖然這次從大陸來的人員,感到緊迫和疲憊,但是就我個人而言,以為舉辦這樣的活動不容易,應該安排得緊密一點。這樣收穫和成效會更好。因為,我們不是來遊覽觀光的。尤其是,惠空法師所主持的慈光寺,讓我有了更深的感受。因為慈光寺和其他的寺院比較起來,顯得比較簡陋。看得出來,惠空法師的經濟條件,也不是那麼好。但就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之下,竟能花費這麼大的精力、物力和財力,舉辦這麼大的活動,精神實在令人欽佩。單從這一點看,這個活動安排得緊凑,累了一點,也是應該的。何況我們來一趟也不容易,儘量要多看、多聽,才更具有它的意義所在。而且從安排中,可以看得出來,整個行程是經過周密策劃才安排的,實在不是一件易事。

  (三)、研討會、座談會的題目出得好。這次研討會共有十場,有二十幾篇論文,都是針對「念佛與禪」的主題。同時在參訪寺院的過程中,共安排有七個座談題目,題目都出得非常好,都是經過反覆考慮的,都是佛教界關注的問題。它關係到佛教未來的發展和走向,以及佛教的興衰。而這些問題都不是討論之後一年、兩年就可以解決的事情,而是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結果的事情。雖然,研討會中每篇論文都還有很多問題要討論、儘管發表人的時間也很有限,但題目已經能激發大家的思考,代表了一個很好的開始。研討會雖然結束了,但它的影響和作用卻沒有結束。它將會有一個長時間的生命力,留在人們的腦海裡,提供與會者和許多其他人繼續思考的機會。為了促進兩岸佛教更好的發展,弘揚佛教的積極層面,相信與會的人們都會繼續考慮遺留下來的問題。可見,其意義和影響遠遠不止於此。

  (四)、慈濟精神印象深刻。這次參觀的寺院和佛教院校很多,尤其是參觀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給人的印象和啓發非常深刻。證嚴法師為了佛教,為法忘身,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這種精神實在使人讚嘆。記得「慈濟」在大陸湖南的救災,我曾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前往參加,看到他們為了作好賑災的工作,進行兩、三次的調查。每次有一、二十個人。這些人都是年青的男女居士,據說在臺灣,都是企業的老闆一類的人物,素質非常高;而到了大陸,却都能嚴格要求自己。每去一個地方,從不隨便點燈,並同大家一起吃冷飯,或吃玉米充饑,生活很苦;又趕上下雪,早起晚睡,吃的又很少,那種工作精神十分感人;尤其他們要求不搞個人活動、不買東西、不向當地民衆提出任何要求,對當地的群衆影響非常地好,人們深深受到感動。這真的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求眾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在參觀過慈濟基金會之後,又有很多的感動,不是言語所能表達得出來。證嚴法師以一介比丘尼從一個簡陋的精舍,走到今天,有如此大的影響,所從事的工作,非常簡單而實在。這不禁使我想到:一個佛教徒為了弘法利生,不論其能力大小,也不在於實力多大,只要實實在在、全心全意、一絲不苟地為衆生服務,他就會被眾生所擁護和愛戴,佛教事業自然就能展開。

  三、需要改進之處

  一個是活動時間長了一點兒。因為現在大家都比較忙,可以考慮今後稍微短些,太短也不好,以一個禮拜左右爲宜。時間太長,對主辦單位來講,壓力也大。另外,座談會的題目,也可以更機動一些,如題目出少一點,就將能更深入地討論,準備起來也會比較充分。我們都是佛教徒,總的來講的確不錯,大家都能暢所欲言;但我個人對會中個別法師的風格,覺得有點兒不是很妥當。作為一位法師或是居士,有問題實事求是提出來是應該的,但是不應當用一種想要壓倒對方、戰勝對方的氣勢,這種方式和風氣不是很好。會場上不應該因這樣的原因而耽誤時間。也許是想要表明自己水準高,也許是年紀輕比較率直,也許是兩岸相隔時間長了的差異;但這種風氣在教內不宜助長,尤其是出家人應該擺脫名利的纏繞。希望兩岸的法師和居士注意這樣一點。或許我說的不一定準確,那就請多多包涵。兩岸禪學研討會和所有相關的活動已經結束,其所帶來的意義是深遠的,不僅加深了兩岸佛教界的溝通,促進相互之間的學習和互補,以此使未來的佛教事業發展的更好。因爲,僧伽人才的培養,以及弘法利生的工作,都是佛教發展的根本。交流就更具重要意義。總而言之,此次活動的圓滿,應該說是組織嚴密的結果,再就是法師和居士們的辛苦,才産生了這樣好的效果和收穫。最後,我個人要向惠空法師及諸位法師和居士們,表示萬分謝意!

 

前一頁後一頁回本期目錄│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