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5
佛教建築開幕式



【序】
※ 作者: 佛藏雜誌社 - 

 

  台灣佛教發展的歷程,從荷蘭、明鄭到清朝、日本、國民政府,其風貌與特質隨著政治以及文化、社會變遷而一直變化著。當前台灣佛教是國民政府年從大陸遷台,隨政府來台的一批長老所帶起來的台灣佛教風貌。對台灣佛教發展的探討,台灣的僧界、學者都有在探討,也有更多年輕人加入佛教研究的行列,對台灣佛教的探討比較多人在琢磨了,除了不少相關的單篇論文,也有陸陸續續關於台灣佛教專書的出版,相信對台灣佛教發展會有許多助益。

  現在兩岸交流日趨頻繁,中華禪淨協會、慈光禪學研究所同仁也不揣淺陋地辦了有關的研討會,幾年來,兩岸交流活動的舉辦由僧伽教育、禪學研討到當代台灣佛教三個系列。去年陸續展開第二次、第三次當代台灣佛教的交流活動,並且在四月份辦了一次台灣佛教建築的研討會。在兩天的會議討論中,對於當代台灣佛教建築發展的脈絡提出些參考意見,同時也邀請大陸學者來參加。有部份的人奇怪為什麼台灣佛教要請大陸學者來探討、來參與?我們從長遠來看,任何思想或文化一定要有深厚的含育腹地,少數一、二人,甚至十來個人不可能塑造出一個深廣、豐燦的文化。大陸人口多,相對的佛教人口、佛教人才、學術人才也多,他們的視野、思想有中國傳統思想內涵,而且兩岸的佛教文化亦相同。大陸的學者、僧眾在「台灣佛教發展」的參與行列中,對台灣佛教思想發展的探討有幾個意義:(1)量的增加:人多力量大,人多共振共鳴必然深廣;(2)質的增加:對台灣佛教本地研究者在原有情境有激勵的作用,在思想方面有他山之石的影響;(3)思考方式、角度的豐富:大陸僧學從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觀察也有不同切入點。所以我們應該抱著長遠、深度、宏觀、多元的角度來觀察,了解到兩岸僧俗一起來探討台灣佛教其實是多利而少弊的,可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來看待兩岸的交流。

  除了兩岸交流,還要思考台灣佛教面臨的世界化趨勢: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加入,還有西方文化、世界風潮、科技文明的衝擊,我們不能用狹隘的胸襟來面對而自閉於台灣的本島文化,必須要有寬廣的心胸。我們不但要邀請大陸僧界、學者來參加,而且將來可能面臨更多世界學者一起來加入台灣佛教行列。台灣有很多年輕學者、僧眾到日本、歐洲、美國去學習佛教理論、歷史,其實這也看出了台灣佛教不可能自我封閉在台灣一嵎的領域,它必須接受世界、大陸、台灣學界一起融合來耕耘。在立足台灣、放眼中國、邁進世界的思想形態下,以兩岸僧學界融合、結合、合作為基,邁向世界,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景。

  活動結束,我們覺得有需要把紀念篇章刊提出來,時間慢了些,但多少對活動留下一痕半爪,也希望大家有志同道一起在台灣佛教大道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