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5
序 佛教殿堂結構與造像的再省思



【開幕式】
佛教建築開幕式
※ 作者: 惠空法師及諸位法師、學者 - 

 

主席致詞

  中華禪淨協會及慈光禪學研究所舉辦兩岸活動已經持續好幾年了,除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禪學研討會,去年開始又舉辦一系列的當代台灣佛教發展研討會,今年是第二屆了,很感謝兩岸學者及護法居士的鼓勵支持。

  為什麼要辦當代台灣佛教發展研討會?我們以為,從光復以後,台灣在二十世紀後半期至二十一世紀初的年間,隨著整個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推進,台灣佛教也在整個世界佛教的發展中有了很好的蛻變雛形的發展。我們看到了這個發展趨勢
,認為在未來的二十一世紀,東方文化在整個世界文化比重中不斷的加重之下,佛教的發展勢必會隨著時間而進展,所以值此提出當代佛教發展的構想。

  去年第一屆會議談到佛教傳播的相關問題,這一次的主題是談佛教的建築與雕像。為什麼要設立這個主題?以及在這個主題之下我們希望談些什麼問題呢?誠如序言裡提出的:希望能夠釐清殿堂的規劃、佛菩薩的群組、佛法的思想以及禪觀的修持等等,從硬體建設及思想理念,探討佛教僧眾們在運作寺院這上求下化的工具時與僧團主體思想之間的關係。

  很高興大陸來台訪問團的位團員、徐孫銘團長及多位台灣的學者非常支持我們這次的會議,使得會議能夠順利召開,再一次謝謝諸位的蒞臨。對於建築的議題,雖然我們主辦單位並不非常熟悉,不過,我們希望藉這個會議的因緣來加以探討,希望大家能夠踴躍發言。

大陸代表團徐孫銘團長致詞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大陸六省市二十多位學者向大會表示熱烈的祝賀,並向海峽兩岸共同為這次學術研討會順利召開而做出極力奉獻的法師、居士及其他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謝!出席這次會議的大陸學者來自北京、山西、湖南、湖北、廣東等省市,他們中間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楊曾文教授、中央民族大學馬書田教授、北方工業大學的講師張勃先生、北京工業大學建工學院教師戴儉先生、
山西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喬雲飛教授,以及鄭州大學、武漢大學、江漢大學、湖南師範大學、中南大學、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由於時間的關係就不再一一介紹。

  我們在新世紀開始時,這麼多的大陸學者與台灣佛教界、學術界的同仁們歡聚一堂,共同探討寺院建築、佛像雕塑與佛教信仰的問題,相互交流探討對當代台灣佛教的經驗教訓和發展趨勢的認識,真是因緣殊勝、機遇難逢,我們感到十分的高興。我們願與台灣的同仁們多多切磋交流,虛心向各位請教,共同為促進佛教文化的交流發展、提高信眾的信仰素質和文化品味、促進兩岸社會的祥和穩定及經濟的持續發展而努力奮鬥。從月日到台北以來,承蒙中華禪淨協會會長、慈光禪學研究所所長惠空法師和慈光寺常住、發心居士們的大力支持及精心安排下,我們有幸參觀北、中、南等二十多座寺院,進行實地參訪交流:親眼看到慈光寺的博大胸懷與悲願、法鼓山的殊勝莊嚴、慈航堂的清靜清涼、中台禪寺的摩天大樓、靜思精舍的慈悲大愛、佛光山的如日中天,目睹寶島的佛教建築和佛教文化事業的長足進步,也感受到我們佛教寺院在繼承傳統,又富於時代氣息,既關注人生、人心、人性,又重視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寺院建築,看到如律如法的佛像雕塑,深切感受到佛法真精神在台灣佛教發揚光大,真是龍天歡喜,眾生讚歎!

  當然,我們也知道,祖國大陸佛教建築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文化積累和積澱
,無論是法門寺佛指舍利的神祕地宮,還是巍巍的靈山大佛、高聳入雲的布達拉宮
、海天佛國的普陀山、環境優雅的蘇州西園寺,以及南嶽聖地佛道教和睦共處的南嶽大廟,都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祖國的天南海北奕奕生輝、競放異彩,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必要歡聚一堂互相交流切磋,以便求同存異,優勢互補。

  祝願兩岸法師、學者以此為新的契機,在新的佛教交流中取長補短、心心相應
;祝願兩岸人民在發揚佛教優良傳統、促進佛教建築文化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在整個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中,乃至中華民族的振興事業中相互協助、互利同心,再創新世紀的輝煌!

馬書田教授致詞

  首先我用三句話來概括說明我來台以後的感受:第一是「大開眼界」,第二是「美不勝收」,第三是「萬分感激」。

  因為惠空法師的邀請,有這個機會來到台灣,我和吳教授利用一週的時間跑了大約五、六十座的道觀和寺廟。大家都知道大陸有不少佛像被毀壞了,但在台灣卻香火不斷,這些佛道的造像都保持得非常好,過去我們只能在為數不多的畫冊上看一看這些台灣佛、道的造像,這次有機會親眼看到、親身感受一下,覺得特別大開眼界。特別是有些台灣的地方信仰、地方神,在大陸很難看到,這次看了很多非常珍貴的佛道造像,就感到這次的收穫是來台之前所沒有預料到的,遠遠超過期望之外,所以這一次雖然時間不長,卻可說是滿載而歸了。另一點,我有一種萬分感激的心情:我們所到之處,台灣人民對我們都是熱情接待,而且有許多地方是把我們當作貴賓來接待的,也拿出很多珍貴的資料贈送給我們,有些屬於官員也不一定見得到的珍貴文物也拿出來給我們拍照、講解。還有人騎著摩托車為我們義務帶路,感受台灣人民特別友好,所以我們非常感激。

  總之,雖然時間不長,但收獲卻很大、很高興而且非常感激,唯有一點,就是覺得特別疲勞、很累,但是心情非常高興。記得最多一天跑二十多座廟,疲於奔命
,有時只睡兩三個小時,但是不睏,因為在車上、路上睡了,所以精神還好,大家看我一點也不疲勞。所以藉此機會再次感謝惠空法師、感謝慈光寺所有師父、感謝所有參與的居士,以及所有台灣接待我們、款待我們的民眾。

吳慶洲教授致詞

  這次得到惠空法師的邀請來台灣,終於一償我多年的心願。我在大陸,基本上各個地方都跑過了,就是西藏還沒去。所以我一直有兩個心願,一是到西藏,一是到台灣。我跟台灣建築界的朋友一直有交往,還招了一個台灣的博士研究生,現在已經畢業拿到博士學位又回到了台灣,他也跟我講以後請老師來台灣走一走,沒想到這次藉當代台灣佛教發展訪問團的因緣實現這個心願,真是感到非常高興。

  我跟馬教授兩人一起行動,他主要看神像,我看建築,心情跟他一樣,非常高興!以前台灣建築界的朋友贈與我一些書,他們做了很多很細緻的工作,但是看書和看實際的建築還是不同的,能實地感受台灣建築的地方特色是非常寶貴的。所以這幾天看了很多,雖然感到疲勞,但心情非常高興;這是台灣建築文化中非常寶貴的遺產資源,他們都非常真實。

  我們所到之處都受到台灣宗教界、陪同的居士們,還有人民們的接待,使我們有回家般溫暖的感覺。而今天這研討會的舉辦也是非常有意義,不僅加強兩岸的宗教交流,使整個中華民族不斷的向前發展,而且會讓中華文化不斷發揚光大,我覺得這個世紀的前景應該是非常好的!非常感謝惠空法師和台灣佛教界的各位大師及朋友們,謝謝大家!

法藏法師致詞

  我剛從大陸考察回來,買回八、九十公斤有關建築方面的書,包括梁思宸全集
,我如獲至寶,也把它買回來了。首先我也同惠空法師一樣,非常感謝也能體會各位的辛苦,因為我到大陸去就像大家到台灣來一樣,也非常的欣賞與激動!其實我進出大陸已經十年了,這次專程去看建築,因為自己的小廟要建設,所以去觀摩與蒐集這方面的資料。大陸在建築方面的基礎工法及學術研究有一定的水準,這可以從出版中看出來,我手上有一本專門大陸建築出版界的總目錄,可以看出成果確實相當豐富。

  這個會議上我們也看到相當多關於古建築的研究。確實,對於一個寺廟的基礎考古研究,是相當需要的;我們也看到發表了相當多文章的陳清香教授做了關於台灣金剛寺的研究,我們在台灣法源寺的建築會議上都了解這種研究非常需要,包括台灣的專家對於寺廟格局所謂的演變性質的型式化,我想這都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我做為一個出家人,而且面臨自己要建築,我想以下幾件事情或許可以提供給大家思考,那就是一個寺廟的建築,是跟出家人的修行生活有關的,注意型式當然很重要,不過不要忘記實際的需要,因此無論是出家人或非佛教徒的建築研究者,當你在研究寺院建築時,一定別忘記它有其根本的內在需要做為推動力,這種需要,歸納起來有六大項:

  第一,現實生活之安頓

  第二,佛法解行之增上

  第三,六和敬之實踐

  第四,個人理想之發揮

  第五,利他事業之推展

  第六,未來安養之保證

  僧眾住在道場基本上是要解行增上,而解行增上必須先身安道隆,身安道隆的基礎就是內在住眾的和合,和合之後就能利他,利他的過程中就表現出每個人的理想,最後,人老了之後要有往生之前一切身心安養的安排。所以我們在看到一切的佛寺建築時,它內在裡或多或少都為了要達到這六個目的,我們在研究時不只是看它的外表而已,還要注意這個內涵。

  另一點,這次會議,論文相當多的部分是屬於考據考古的,對出家人而言是很好的助緣,可是請注意,我們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寺廟建築是完全拷貝古代嗎?絕對不是!我們已經走向一個世紀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的寺廟建築既要滿足我剛剛說的六大項目的,又要有創造的型式。然而請注意,建築不會只是憑空跳出來的一種型式,在整個時代的潮流中,他絕對具有承先啟後的精神,尤其是寺廟建築!惠空法師要談佛光山跟中台山殿堂的比較,像中台山他就是一個完全新的型式,沒有人看過這種寺廟,可不可以?可以。好不好?這要靠時間來鑑定。你要不要試著冒險這樣做?那有多種考慮的方向。如果像香港的志蓮精舍完全拷貝唐朝山西佛光寺的相貌,那當然很好,不過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博物館,不是看到新的、有生命感的佛教建築。

  所以請記得,一個世紀新的寺廟建築,我們有很多的考慮:環保的、科技的、弘法的,我們要讓未來世紀、世紀乃至世紀的人來問我:世紀的中國人,他的寺廟建築到底提出了什麼貢獻?他對這個時代做了什麼樣的反省?什麼樣的期待?他不只在書上看得到,還要能在具體的建築當中看到,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出家人最嚴峻的考驗。我們不能再只是拷貝千年前山西佛光寺的莊嚴木構建築而已,當然我們也不能離開那樣的傳統,我們要在傳統當中創造新的世紀的佛教內在思維,這是最嚴峻的考驗。請記得,我們這個會議的論文很多是考據的,那是非常需要的基礎功夫
,但僅只於此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再往前思考!

惠謙法師致詞

  最近我們臺海兩岸的來往越來越密切,撇開兩岸的政治不談,就我們佛教來講
,其實是密切相關的,尤其這次參加佛指舍利的恭送,更深刻感覺到兩岸人民在佛教上是緊密相通的。大會主席惠空法師在兩岸佛教的推動上算是很早期的,我剛出家時就參加過惠空法師所主辦的兩岸佛教交流,到今天我能夠坐在台上講話,這都是惠空法師常年的努力跟貢獻,相信未來在中國佛教史或台灣佛教史,都會留下惠空法師的英名。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有關佛教建築與造像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雖然大部分出家人都沒有因緣蓋廟,通常都是別人蓋好,我們進去住,但是這關係到所謂依正二報的問題。以佛法來講,我們的身心是我們的正報,我們所居住的寺院
、環境以及造像,這都是依報。良好的依報對於正報的法身慧命的成長的確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中國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要尋找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所以一個好的道場建築,及裡面人、事的諧和都是非常重要的。

  前一陣子我到洛陽看到龍門石窟,石窟裡最重要的一尊盧舍那佛的大雕像,這是世界級的國寶。第一次看到這尊佛像的感動,絕對不是在網路上或書本上、VCD的所可以了解體會的,就像剛剛大陸學者所說,為什麼在書上看這麼多了還要一天跑二十多座廟,就是需要實地感受!那是絕對不同的。雖然我沒有機會蓋廟,但是先上一些課是需要的,所以我是真的抱持一顆學習的心,希望能從這次研討會吸收大家的經驗,最後預祝大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