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5
佛教建築開幕式 研討會側寫



【會後有感】
佛教殿堂結構與造像的再省思
※ 作者: 陳清香 -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系暨藝術研究所教授

 

  記得四年前的年初,慧炬與覺風基金會假台北慧日講堂,共同舉辦一項名為「一九九八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的國際研討會,當時到場致詞演講的有淨心長老、聖嚴和尚、寬謙法師以及建築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討論佛教建築的歷史、形式、使用與管理等議題,會議甫一揭幕,便引起教內、外很大的迴響。

  今年(二○○二)四月,也有一項由慈光禪學研究所、中華禪淨協會主辦的「
第二屆台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所揭櫫的主題是「佛教殿堂結構與造像」。時隔四年,雖然會議名稱、主辦單位均有變易
,但主題其實是接近的,都是圍繞著佛教推行教化、莊嚴道場而討論,參與討論的學者,也有一半是再度參加,因此今年的會議,可說是一九九八年的延續。

  不過兩者也有不同之處,如此次除了討論建築物外,尚論及佛教造像(雖然有關論文件數不多)。參與討論的人士,本土的發表人有七位,以及講評人、主持人
,陣容規模甚為可觀。一九九八年的會議,標名國際佛教建築研討,因此論及大陸
、台灣以外的佛教建築,且有模型展示。此次標名兩岸,對大陸的傳統佛教建築則討論得較多。

  開幕式在四月二十七日晨九時舉行,隨後由大會主持人惠空法師講演「佛教場域理論」。主講人以出家人的身分,通過深厚的學養,引述大乘諸經典,縱橫顯密各宗教義,很貼切的敘述佛法的時空觀念。這是一場特殊的主題演說,雖長達二小時,卻無冷場,為大會揭開兩天豐富多彩的序幕。

  在十三篇論文中,大陸學者喬雲飛,頂著山西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處副處長的頭銜,提出中國佛寺的營造文化與藝術,從佛寺的發展歷史、外部環境、總體規劃思想諸項,談到殿堂的空間藝術,舉出山西幾座名寺建築古剎,如應縣佛宮寺、渾源懸空寺、朔州崇福寺、洪洞廣勝寺、五台山佛光寺等為例,印證唐宋明各代古佛寺建築的布局、結構與特色,雖然這些已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定論,但聽來仍如重新回顧過去的中國佛教建築史。

  張建偉以河南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專業研究員的身分,討論嵩山唐代高僧墓塔建築,行文不長,卻令與會者對該地唐代佛塔的形式與特徵有所瞭解。

  留學英國的吳慶洲先生,對藏傳佛塔的象徵意義,用印度教的宇宙觀來解釋其圖象意義,結果和佛教的基本教義相左,尤其對喇嘛塔的十三天及一○八塔也提出另類的闡釋。因此在會場上引起一些爭議和質疑。

  出版過《禪宗寺院建築布局初探》的戴儉,現任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副主任,他提出「禪與禪宗寺院建築佈局模式探析的大要」,列舉若干歷代傳統禪寺建築,並在結語中自稱難以概括禪寺布局形置的歷史,因此僅著重圍繞禪觀念所發生的變化以及相關的建築如法堂、佛殿、庫院、經藏等的變化。

  任教北方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的張勃,提出漢傳佛教建築禮拜空間源流,由印度談到中亞,再講到漢地,是佛教中國化的另一註腳。

  綜觀大陸學者的論文,似乎仍停留在概述式、淺談式,文字不長,注釋不多,中國悠久而深厚的佛寺文化內涵,仍待下回分解。

  此次台灣學者的論文計有七篇,王淳隆、李安瑞、李乾朗和筆者都是一九九八年建築研討會提過論文的「舊生」,四年之後,所提論點對台灣本土的佛寺建築又有不同的詮釋。對台灣佛教建築史的回顧,在一九九八年只提了兩篇,且都是個別案例。

  二○○二年討論本土佛建主題的論作已大幅攀昇,有郭祐孟的「台南竹溪寺」
、賴志彰的「台灣佛教建築的歷史發展」、李乾朗的「閩台古佛寺」、筆者的「台灣佛教禪堂與禪法」,以及王淳隆的「台灣複層佛寺中大殿空間關係研究」等五篇


  從這些論文可以看出台灣佛教建築史已建立起雛形,討論的方法學逐漸從佈局源流、殿堂結構、禮拜空間等角度,進而深入不同宗派的供像方式與教義的發揮,這是可喜的現象。

  例如:郭祐孟所提台南竹溪寺的殿堂結構與尊像配屬關係,追溯清代初年竹溪寺建寺的歷史、尊像的配置、準提法門修持的探索,其引據文獻資料可觀,義理根源也有跡可尋,是一篇難得的佳作。郭祐孟自從十年前在筆者的指導下完成碩士論文「台南法華寺圖像源流考」以來,不斷進行台灣佛寺供像與法門義理的探究,先後已完成《大悲出相美術》、《準提觀音信仰與造像》、《民俗佛教藝術巡禮》等論著。是筆者所指導的學生中,研究台灣部分最有成就者,對於建構清代台灣信仰脈絡的釐清,有相當的貢獻。

  其次討論到當代的佛寺者,如王淳隆的「台灣複層佛寺中大殿空間關係研究」一文,談到台灣最近三十年來的佛寺建築趨勢,是以建築師的觀點,而討論當代複層佛建的現況與特徵。筆者所提的「台灣佛寺禪堂與禪法」,也是由清代、日治時代討論到當代的禪堂。

  論文最精彩者,當屬主辦人惠空法師的「佛光山與中台山殿堂之比較」。以寺院整體規畫、佛菩薩的配屬關係、殿堂的特質等三大部分作比較。第一部分是從二大僧團的開創選址、主導規畫者、地形、建築過程、布局結構等五小項,詳實論述
。第二部分先列殿堂與所供佛菩薩等的相同點,再列二者的相異點,是從空間配置
、供佛菩薩等的功能而比較。謂佛光山是著眼於接引大眾的教化意義,以林園、音樂、文藝、覽勝等善巧方便而融佛法於生活中。至於中台山的諸佛菩薩,則大量運用表法方式,蘊含佛教思想體系,就道場名稱如五方佛和四大菩薩,紋飾如蓮台、
圓光等,更隱含中台八葉院之意,是屬於密教強調的宇宙觀。

  第三部分先列相同處,再列相異處,提出佛光山五大特點:形勢宏偉,佈局有秩,傳統中國風格,形貌實用,器飾樸實。中台山的五大特點是核心主體建築,工整的配置,世界性的風格,豪華外貌,藝術性裝飾。

  惠空法師的大作歸結到二大僧團的發展,和近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是長老法師居士們努力的成果,以及主事者團隊的睿智巧思,吾人在珍惜之餘,更須體會其方便妙味。

  此次佛教殿堂結構與造像研討會,是四年前佛教建築研討會的延續,在短短的四年,佛教建築的成就又向前邁進一步,反映台灣多元宗教文化的發展,莘莘佛子
,宜多加珍惜其繁榮與璀璨。

  封面、封底、插圖,是筆者論文中所舉台灣佛寺的禪堂外貌,其中大崙山百丈寮禪堂,創意特殊,百丈禪師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實踐理念,為千年萬世的禪法立下標竿,百丈禪師的塑像,立意非凡,封面所刊即是。

  封底為台南開元寺禪堂正中的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像,插圖為該禪堂正面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