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5

 

 

 

我對台灣佛教建築的兩點看法 交流互補  兩岸同輝
【會後有感】  
 台灣紀行 戴儉 - 北京工業大學建工學院建築系教師

 

  臺灣之行距今已七月餘,雖然諸事繁雜
,但工作倥傯之隙,時人、時情、時景常綽綽可見。雖然僅僅是十來天的短暫親歷走訪
,帶給我的恰恰是一段銘心的記憶,這似乎應當是對人生真諦的追尋,或且是對人存在之本源狀態的一次偶遇或回歸。的確現代社會技術與文明的發達使每一個人受益其中,但是應當看到我們正在與自然世界愈發疏遠,同時我們也因為角色轉換的過於頻繁,而疏遠了我們的社會。就像在風中飄蕩的種子,失去了其根植的土地一般,沒了著落。下面是我對此次臺灣之行的幾點感受。

 一、釋佛浸染,多教共存。

  台島佛教之規模,幾令我震驚,而民眾對宗教之熱情,更令我嗟歎莫明。台島目前佛教主要為四大宗派所統領,僧眾數十萬。在家居士更是不記其數,此頗似唐宋之時的盛景。此外其他教派,比如遍佈各地的聖母宮也同樣為當地各屆民眾所景仰,所到之處,禮拜祭祀活動吸引無數信眾結伴成群。尤其重要的是已成平常生活之一部分,使民眾信仰及行為歸據。

 二、感受信徒及民眾對大陸朋友之熱情,令我感動。

  從機場開始,即開始感受信徒及民眾對大陸朋友之熱情,整個行程受到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僧眾每日清晨三點即起作早課,晚上為安排第二天行程至深夜凌晨方睡下。且常常還要駕車帶我們行程數小時進行調研
,令人餘心不忍,自愧自身精神修煉不夠,境界不高。而路途中常遇到普通百姓的幫助,如引路、免費提供茶飲等,尤其是在師大開會期間有那麼多身穿小黃褂的志願者,犧牲休息時間,端茶倒水、無私奉獻,令人感動
,才深深體會到佛教的價值和意義。

 三、佛教建築的新形式與省思

  在來台之前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即為什麼西方的教堂可以有完全現代的形式,而中國的佛教建築則必須是大屋頂的形式。我當時以為這或許是文化差異使然。今天我終於看到了兩座全新理念的佛教建築,”中台禪寺“和”養慧學苑“。我是一個建築學的博士和對佛教建築略有研究的大學教師,我認為這兩座佛教建築的設計和建設不僅是一個巨大的成功,而且是一個新的探索,發人深省,引人思考。這一方面反映了臺灣佛教界僧眾們對佛教建築的思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同時也反映了台島民眾素質和對新事物的接納和包容。

 四、學術會議的認真與敬業

  這次來台在師大開了幾次研討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同行學者對學術的認真態度,這表現在講述論文的人,和評議論文的人,以及提問的人,都非常地投入和忠於職守。我知道人們總希望充分利用這一機會,獲得更多交流和學習,相形之下我認為至少我應當感到慚愧,因為我們投入遠遠不夠。

 五、對歷史環境的尊重與保護

  這一次由於慈光寺的幫助,我們得以從南到北做穿越台島的尋訪。我看到了許多保存完好的古蹟,如寺廟、宮觀及住宅。尤其令我感動的是,保護的投入之大,和保護工作的認真細緻。我的一些同行朋友為我介紹了一些他們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保護工作,他們的才華和敬業讓我感動,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

  感謝慈光寺的惠空法師給我提供的這次寶貴的機會,感謝慈光寺的師父們對我提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