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5
佛教殿堂結構與造像研討會有感 方興未艾的台灣佛教圖書館



【第二屆台灣當代佛教發展交流隨感】
再訪寶島
※ 作者: 徐孫銘 - 湖南社會科學哲學所副所長、研究員

 

  風和日麗,春光明媚;今年月日至日,我有幸應臺灣中華禪淨協會會長惠空法師的邀請,和大陸專家學者一起,再度赴祖國的寶島—臺灣訪問。

  我們一行人來自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
、廣東六省市,主要是前往參加在臺灣師大舉行的「
第二屆臺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同時到台中、台南有關寺院進行考察。這次研討會的重點是「佛教寺院建築與佛像」,但其中涉及當代臺灣四眾弟子的信仰與修持,「人間佛教」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灣佛教與大陸佛教的淵源和傳承,臺灣佛教與日本佛教、民間宗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交往等,範圍之廣,感受之深,是兩年前(二○○○年五月五—十五日)那次訪問所無法比擬的。

  此次研討會和參訪,我與湖南師大、武漢大學的有關同事到了台中慈光寺、慈善寺、慎齋堂、清涼寺、菩提寺、地藏院、人乘寺、玄奘寺、中台禪寺、台南正覺寺、佛隴茅棚、開元寺、嘉義香光尼眾佛學院、臺北承天寺、十普寺、西蓮淨苑等座寺院以及臺灣師大、逢甲大學、華梵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台中分部、南投縣伽俐終生關懷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大學、社會服務機構進行訪問,與惠空、惠敏、水月、開松、大福、大惜、體通、宏燦、宗麟、證守法師以及圓香居士、藍吉富先生、林安梧先生等進行了十幾次座談;還遊覽了日月潭、淡江碼頭、士林官邸等著名的旅遊點。雖然時間緊,日程多,有時一天跑四五座寺院,晚上還參加座談,但心情舒暢
,受益匪淺,感觸良多。

  第一、對臺灣佛教界出家眾的學術素養留下深刻的印象。過去,人們往往把僧人看做「三教九流」的末流,認為他們沒有文化、學問,更談不上什麼學術素養了
,即使像唐玄奘法師、一行和尚、鑒真和尚等,人們也認為那是正法、像法時代的少數高人,在末法時代是難以見到的;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公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僧伽教育在現代日益受到重視。在臺灣,既有印順長老這樣著名的學問僧,
也有撰寫《佛學概論》、《佛法哲學概論》、《禪的智慧》等六十多種佛學著作的白雲禪師;有專攻唯識、因明,主編《內明》雜誌的水月法師;有留學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現任西蓮淨苑住持、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著有《禪定與生活》等著作,並任中華電子佛典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惠敏法師;有致力於兩岸禪學、僧伽教育交流,並在此次「臺灣佛教發展研討會」上發表《佛教場域理論》及《中台禪寺與佛光山之比較》兩篇重要論文,受到建築界及佛教界一致好評的惠空法師。這些文化素養功底深厚學術水準高的法師,不僅對於佛教教義有精湛的解悟,也對佛法真精神在新世紀的傳播,對提高僧眾的文化素養,起重要的導向作用。

  第二、對佛教優良傳統在寶島發揚光大感到欣慰。自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多年以來,中國僧人既秉承佛法止惡揚善、自利利他的宗旨,又有新的發明創造,如趙樸初居士「人間佛教」思想所概括的那樣,中國佛教有農禪結合、學術研究、對外交流的優良傳統;在中國大陸,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虛雲老和尚道場,如今僧人在修禪打坐之餘,仍出坡種水稻、紅薯、茶葉,植樹栽竹等;在台中地藏院,仍然種植蔬菜、中藥材,為自養和度眾提供方便;慈光寺殿堂狹小,較之昔日的茅棚雖已大為改觀,但沒有一點鋪張豪華的設施,在農禪結合的內容方面已不同於往日
,但他們以農禪結合的精神精進辦道,十幾年來先後用了七部中古車(二手車),
最多的一部用了十二年才報廢,僅這一次為了接待大陸教授,才破例買了一台新車
。許多時候,為了弘法的需要,南北奔波,都是居士自願發心提供車輛給寺院使用的。臺北承天禪寺在超度亡靈的法會中,沒有硬性規定收費標準,有錢做法會,沒錢也照樣做,著重引導信眾清淨念佛,深受信眾歡迎。在學術研究和對外交往方面
,臺灣佛教界也做了許多工作。人們說,臺灣佛教徒很有福報,他們以長情大愛、無緣大悲精神,致力於賑災、助學、救難、骨髓捐獻等慈善事業,他們最捨得;這不僅是弘揚佛教事業的需要,更是道德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淨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濃濃的故國深情感同身受。這次赴台訪問雖然主要是參加佛教文化交流
,但更重要的是對臺灣佛教界一次極好的瞭解和學習的機會。我們初到台南開元寺
,一些老比丘尼聽了同行的法師的介紹,知道我們是從大陸來的教授後,說:「噢
,從大陸來的教授,很慈祥嘛。我們原以為大陸人一個個都很凶呢!」一席話,立即消除了長期以來的隔閡,拉近了兩岸同胞的距離,使我們倍感親切。在訪問靈根法師、水月法師、圓香居士的過程中,我們瞭解到年代以來臺灣寶島世事滄桑,有一部分原來從軍中退役、後來出家的大陸籍人士,對祖國有深厚的感情,對大陸佛教,尤其是閩台佛教同根同源有深深的眷戀,他們既有「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氣度,也祈望兩岸和平統一,人民安樂、民族富強。

  惠敏法師對其師公道安法師的法脈是如何從湖南傳到臺灣去的,一直在托人四處打聽,對臺灣佛教在大陸的「根」深深眷戀。當我們把新近出版的拙編《湖南佛教史》送給有關朋友時,一些湘籍長老、大德居士倍感親切,十分激動,他們希望大陸佛教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更健康地與現代社會相適應,也願意多回故鄉尋根,走一走,看一看,從中得到精神慰籍。

  在臺北師大舉行的兩天學術會上,我們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收穫。這次學術會不僅是兩岸建築界、佛教界的一次高水準的、專門性的學術會,更是一次溝通心靈
、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的交流會。會上,年輕的法藏法師就他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和寺院考察的結果發表感慨說,目前京滬的高層建築,平均每二、三個星期就增加一棟,心中悲欣交集,既為大陸城市高樓林立、日新月異、充滿活力感到欣慰,也為一些有名的建築中缺少中國一流建築師們的創作而憂心忡忡;他意味深長地說:「
我提請大陸建築界加油,如果二○○八年奧運會主建築上沒有中國一流建築師的傑作,那就會讓人笑話,將是中國人的恥辱!」這一番話表達了現代臺灣僧人「位卑未敢忘國憂」的高尚情懷,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十一天對寶島的訪問是短暫的,但它給我留下深刻的、美好的記憶,將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