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5
交流互補  兩岸同輝 再訪寶島



【會後有感】
佛教殿堂結構與造像研討會有感
※ 作者: 張駿逸 - 

 

  初接到由慈光禪學研究所來電,邀請參加月、兩日的「第二屆台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並就「藏傳佛教佛塔的象徵意義及文化內涵」一文擔任回應人


  也許是佛學內涵廣如大海、或許是台灣的佛學以顯宗為主,所以在台灣舉行的佛學研討會一般常會將密宗的部分忽略,平實而論,這是一種缺憾。慈光禪學研究所舉辦的「第二屆台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讓這項遺憾不再存在,這是一個好現象。今年的主題是「佛教殿堂結構與造像」,在篇論文之中出現了以密宗為內涵的論文,它代表著台灣佛學研究的眼界放得更寬、更遠


  在論文發表人的邀請上亦見主辦單位的費心,不論台灣或是大陸方面的學者皆為一時之選,評論人的功力亦令與會者津津樂道;尤甚者是與會者的專業程度極高
,著實有不少發問的內容發人深省。

  在論文的內容安排上,主辦單位巧妙地安排了台灣、大陸在佛寺建築格局、佈局、經營等幾方面在源流、意義、文化內涵等各層次的交叉比較,這是較為難得的交流;尤其是論文發表人與評論人是兩岸交叉進行,可以補相互的不足。如果一定要指出些許的遺憾就是造像藝術的部分,在整個研討會中的份量稍嫌薄弱。

  就整體而論,慈光禪學研究所此次舉辦的研討會有相當的意義,不論就佛教殿堂結構的探討或是對兩岸宗教、學術交流的延伸,都有一定的貢獻,也期盼慈光禪學研究所日後繼續舉辦類此的研討會,利益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