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8

 

 

 

第八屆禪七總檢討
【惠空法師生活談】  
 發長遠心,如實承擔生死輪迴 惠空法師 - 慈光禪學研究所所長

 

  修學佛法這條路,確實是一段很長遠的歷程,不但今生要投注全部的心血下去,甚至生生世世都要把全部的心血投注下去。像鳩摩羅什大師,據說是七佛譯經師,生生世世來往翻譯佛的經典。所以,各位要建立一個心態,深刻去體認到──生命就是如此,沒什麼好畏懼的!也沒什麼可以逃避的!以佛法來說,我們可以說是怯弱的眾生、意志下劣的眾生,像《法華經》上比喻的乞兒一樣,心志非常怯弱。《法華經》上所講的大富長者要他的兒子先去掃廁所的故事,是從他不敢承擔自己家業的角度,來描述眾生的怯弱之志;而我們另一個怯弱之處,就在我們不敢承擔生死流轉的痛苦。

  生死流轉誠然是非常痛苦的事,也不是人可以承受得了的,可是不管你能不能承受得了,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我們已經生死輪迴了無量劫。今生,我們有幸、有善根、有因緣能夠聽聞到佛法,這就是我們超脫生死輪迴的契機;可是往往很多人因為心志怯弱,而不敢承擔自己可以解脫生死。當然各位讀《釋禪波羅蜜》時,慢慢可以體會到,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裡,處處告訴我們修行禪法的根器差別特質,讓我們感受到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善根差別確實非常大,而且修行順利與否,真的跟每個人的善根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固然我們都希望今生能夠了脫生死,可是到底有多少人今生能了脫生死呢?不要說所有的眾生,就以出家人來說,許多出家一輩子的僧眾,能了脫生死的有幾個呢(當然歷代的大祖師們,基本上大部份都了脫生死了)?再擴大一點,所有接觸到佛教的人,一般善男信女不算,有心想修行或對修行有點概念的人,有幾個了脫生死呢?當然,我不是要使大家的志氣沮喪,也不是說在座各位了脫生死的機會很小,而是要讓大家在面對事情時,不要偏離事實、偏離真相。

  佛法的特質在於「覺」。所謂「覺」就是如實知:知道現在的情況是如何?真正的情形是怎樣?隱浮的情形是怎樣?可能發生的情形又將是如何?這就是如實知!很多人不能如實地了知生命的現象,所以往往對於生命的抉擇、看法都會以偏概全,這可以說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犯的通病,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摸到腿就說像柱子,摸到耳朵就說像扇子。所以學習佛法就是要學習「如實知、如實覺」,要認清楚修學佛法真實的里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也是我們讀經論的目的。經論就是指點出我們修行的真相是什麼?佛法如何切入宇宙真實的生命境界?而不是看誰比較有學問!鑽研文字、讀懂經論還是沒有用的,必須要切實去做,才是根本的學佛目的。

  我講這些話,是希望大家對修行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就是:當然大家都希望了脫生死,可是問題在於事實上了脫生死不是這麼容易的事;縱使修淨土往生法門,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顆長遠心。我們當然希望能在今生開悟、解脫生死,或者來生開悟,頂多三生、五生就能成辦,可是人的善根、業障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要有長劫修行的心情。我們當然不希望在生死中流轉;今生作為一個學佛人,已經比其他人有福報與智慧了,但是對於生死尚且感到非常痛苦與無奈,何況以後福報消減盡了而業障未了,那時該怎麼辦呢?我們必須要面對這些問題!

  今天沒有業障固然很好,可是有了業障、有了生死輪迴的苦報,我們一樣要甘心承受,而且要敢於面對。我們不能怕所謂的業障與苦難,我們應該要想到怎樣積集福慧?怎樣做好解脫的準備功夫,能夠順勢成勢的出離生死?大家有這一個長遠心,就能讓我們在佛道上,不緊緊張張、不急功好利,而是把它看成一件很莊嚴、很神聖的事來面對。這不是一種「趕快把東西拿到手」、「不管怎樣先得到再說」這種心情,而是以一種與一切眾生平等的心情,去面對生命的問題。我們長久的將這種非常康莊、平坦、遙遠、神聖的心情埋藏在我們心性當中,則我們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會非常符合佛法的菩薩道精神和空慧的精神。

  今天我們看到有很多附佛外道,也有很多人跟著附佛外道走,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附佛外道其實是很簡單的問題,可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無知的人呢?就是因為大家對真正修行佛法的心態不健康!如果我們心態健康,就不會為一些小小的功利、狀況,把我們真正對修道的理念拋棄了。世俗上這些急功好利的人被外道的小神通、騙術拐去,不足為慮;可是佛門裡也有很多人,雖在正途當中,心志卻非常怯弱、下劣。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把心打開來、把修學佛道的時空拉長。這不是要大家有長劫輪迴生死的心情,而是說萬一業障來了、萬一我們根性不夠的話,我們必須要有這種認識,這是事實。

  我們當然希望每一個人在今生都能夠成辦,這是最好的事;但是否能如此呢?不一定!既然不一定,就要有如實的認知、具有如實的心態、如實的看法,並且如實的觀察、如實的瞭解,而就眼前生命如實的境界現象做如實的打算,這才是學習長遠心的意義。有了這種心態,在生命中碰到挫折,或是在生命中有不如意的事,或是修道過程中不順利,乃至在身體上有很多病苦和業障時,都會因這種如實的看法而發覺,「這些事情在整個修學佛道當中,是微不足道的!」我們就不會因這些小事而把眼前長遠修行之路遮住。很多人常常因為眼前的一些小事,而把整個修學佛道的康莊大道矇蔽,路就走歪了。

  我出家以後,可以說三、兩天就反省:我的路有沒有正確?我的路有沒有被矇蔽?這種對修行的方向、路線、方法的調整,可以說是我在出家以後,日夜思慮又思慮的事,常常思慮、提醒、反省、找祖師的書來看,隨時提醒自己:路線有沒有錯?修學佛法的理念、方法有沒有錯?自己的動機有沒有問題?這當中會出現很多毛病,有時一拐出去,三、五年才能回頭,浪費三、五年的時間其實並不可惜,問題是要知道回頭才是重點。因為我們的心是非常虛無縹緲的,理念這種東西又是非常形而上的,所以必須要把它落實在生命的真相當中;反過來,從具體生活當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理念、思想。所以我們慢慢的把形而上跟形而下結合起來,我們生命就會非常的實際、踏實。

  今天這段話,是希望大家對修行有一個非常正確的理念,不要被周圍的小事障礙或是引導到岔路上去。岔路不一定是外道,可是會讓你不能跟真正修行的道路齊頭並進長驅直入的往下走,而浪費自己的生命、善根和福報,這就非常可惜了。很多人往往就這麼岔出去還不自覺,所以希望大家有什麼病苦、挫折,要常常自我檢討:我到底來這裡做什麼?我的方向是什麼?把這個大目標確定出來,小事情自然就會淡然,否則被一些小事轉掉,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