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3
參加學習班的心得



【心得】
讀「高峰禪要」隨記
※ 作者: 釋覺妙 - 慈光禪研所

 

  一、生死事大
  看著禪堂外貼著「生死事大」,吸引著我的目光;翻開學生手冊上面印著的院訓──生死事大,好特別的院訓啊!但也真正一言即中要害。確實,「生死」是每個眾生的大事;所長也常提及出家人的天職有二:一是個人的生死大事,一是教團的興衰,此二者是不容許退縮,不容許有商量餘地的。但要如何去成辦此生死大事?唯有自已能作主。若作得了主,當下即能一超直入如來地,更有何辦不了的呢?但是,往往我們卻不在這大事上作工夫,捨本逐末,隨波逐流而去,在四生六道中,千劫萬劫,頭出頭沒地受苦受辛,只皆因迷此一大事。

  「除夜小參」中:三世如來,恆沙諸佛之出現於世,皆為此生死一大事之本源;世尊之捨金輪王位,於雪山六年苦行,夜半見明星悟道;達摩之面壁;神光之斷臂,皆是為了這一大事之本源,所以,「生死一大事,乃是參禪學道之喉襟,成佛作袓之管轄」。奈何世人卻如此這般地尋尋覓覓,覓覓尋尋,終朝迷迷茫茫,渾渾噩噩地,追逐著財、色、名、食、睡,被這五塵境界吸引而去,迷失自我,不知,自己所追逐為何?縱使入得此門,卻又往往不知學道之本源,不能奮其志,卻如此地因循度日,終朝沈溺於外塵緣影上飄蕩,不能用上功,如此,豈不枉費、虛消信施!

  其實,眾生之所以不能提起這生死切心,只在無法看淡世間之名利,放不下一切的身心世間界,終日追逐聲、色六塵,耽著於五欲境界中,游游蕩蕩於世間。如此,我們的生活將會走調,出家的那份情懷將會泯滅而蕩然無存,對於外在五蘊境界的強烈逼迫,將會迷失自我,於佛道上會愈離愈遠,終至忘了出家本懷,而辜負父母捨吾出家之心,辜負了檀越心,辜負了外護心。我們雖生活在這一經濟蓬勃發達的時空中,無法深刻地感受苦之逼迫性,但必要從萬事萬物之生滅中,去感受一切的無常。世間的一切是如此地虛幻不實,一切的一切,隨著時空流轉皆在生滅中,沒有一常住不變的,世尊亦曾告訴弟子們,人命僅在呼吸間,只要一口氣不上來,縱使你有家財萬貫,縱使你有權、有勢,這種種又能如何;它能為你預約下一期生命有好的業感嗎?唯有你所造下的種種業,唯有你的修行功德力能影響你,今生有幸入此門中,何不打開心胸,放下一切,含攝一切不如意、不平等事,因為計較即煩惱,提起自已的生死切心,道心才能切,而勇猛參去,才有透脫生死之日。

  二、信、願、行
  淨土法門提倡「信、願、行」,謂之淨土修行之三大資糧。其實,懂得佛法、有心修行之人,必知佛為順應眾生根機,所開設出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須此三資糧。無信不足啟願,無願無以導行,參禪一法當亦不例外,孰不知:「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無上佛菩堤」、「信能永斷煩惱本」、「信能速證解脫門」。昔日善心比丘,無信,縱在佛邊,侍佛二十年,因無此「信」字仍不能成聖道,生陷泥黎;善財童子之五十三參,不就在這「信」字上,修獲無上果嗎?所以,高峰禪師謂:「從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岸,轉大法輪,接物利生,莫不由此一信字。」可見「信」之為要。

  信,信何?要信自──相信人人本具有一所無盡寶藏,蘊藏於中,只因我們未曾去挖掘、開採它。世尊於腊月八夜,見明星悟道,即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成道。」可見人人皆本具有個個皆能圓成之佛性。只因我們一向多生累劫來的習性,障蔽我們,常常是心猿擾擾,意馬喧喧,恣縱三毒任意地侵蝕我們,「如水澆冰,愈加濃厚」,而障卻了摩尼寶珠的光采,使之暗淡無光。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已有那份寶藏,有那份開發佛性的本能,且此寶藏是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它不從外來,就從一個「信」字上發生,所以禪宗言:「人人本具天生佛」。

  我們不僅要相信人人皆可開悟,個個可圓成佛道的可能,更要信法,信所用的這一法門──參話頭。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既無差別,只要契機即是妙法,只因吾人因緣,根性不同,所以契證亦不同。而此參話頭一門,任你恁麼信,便恁麼疑,因「疑以信為體,悟以疑為用」,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得十分,悟得十分,若能晦跡韜光,潛行密用,如此終無他念,老老實實地直疑去,則必有報緣遷謝之日。若謂如何疑?在起疑前,必先要肯定方法,在疑的當下莫分別法相,無分別想(不似疑心所),死心塌地直參去,即能見自本性,與佛之法性等同。

  既信法,當然必得信師。一切佛法皆源自世尊金口,只因眾生根機不同,隨類各得其解。祖師們將此法門流傳下來,必有其可用、可證之處。看看高峰禪要裡,祖師們那種苦口婆心、老婆心切之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勉勵後學,要真參實修,莫虛晃門面,精進辦道,甚而立下重誓:若打妄語則「永墮拔舌犁耕」、「永墮阿鼻地獄」,可見得祖師們悲心之顯現,只要後學真能只求出離心,究竟決無二念,而能了無絲毫間隔直參去,能如是綿密、勤密無間用功,縱使今生不開悟,亦不會墮入惡道,縱墮惡道亦不會受苦受難;既已種下此般若種子,來生則必福慧雙全。所以,直管參去,則必有到家之日。

  三、不立文字
  禪宗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卻時常被誤解。人云:既不立文字,何以禪宗所留下典籍最多?殊不知所謂的「不立文字」,並非禪宗完全沒有文字的敘述,不要經教,而是由經教、禪師語錄中,去了解法門修習,但萬不可去追逐文字相,不要在名、文、句中下工夫;參禪之人,不要存有太多知見,太多知見反而會造成我們的障礙,如禪要中言:「若要的實明證,須開特達懷,發丈夫志,將從前惡知惡解,奇言妙句、禪道佛法,盡平生眼裡所見底,耳裡所聞底,奮金剛利刃,如斬一握絲,一斬一切斷,一斷之後更不相續,直得胸次中,空勞勞地、虛豁豁地,蕩蕩然,無絲毫許滯礙,更無一法可當情,與初生無異。」果真如此,心中不去思惟任何,無任何罣礙,直叫參去,則「不怕甕中走卻鱉」,必有到家消息。

  反觀我們,卻往往不能在此中下功夫,忘卻出家本志,一向隨邪逐惡,不求證悟,反拿古人之語,玄妙之言,當作修行功夫,因而人我愈見崢嶸,三毒倍加熾盛,如此地益增其煩惱及惡業,與佛道背道而馳,可知「知」之一字,眾禍之門。所以,禪師謂其為「殘羹餿飯,惡知惡覺,尖尖滿滿,築一肚皮,正如個臭糟瓶相似。」設想,若已是這般,當要將之全部吐掉、嘔盡,直教乾乾淨淨,是故,參禪必要摒除太多不必要的知見。
  
  參禪,雖不可築太多的知見稠林,但禪師們的語錄卻是不可不看。看看高峰禪要裡,真是處處皆是啟發之處,句句皆是用功力道,它不僅告知我們法門,更教示我們如何下手用功處,功夫轉進之層層深入變化處,功夫極致時,及有所證悟時,一般初學者,常是舉時即有,不舉便無;或常被昏沉、掉舉所障,而昏沉掉舉四字,當體即是佛性,修學禪法,則必要先克服昏沉、掉舉,而將「六情六識、四大五蘊、山河大地、萬象森羅,總鎔作一個疑團」,如此地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皆在這疑團上下功夫,若能如此,則能將之打成一片,不疑自疑,不舉自舉,這時功夫即層層地轉進,此時更須兢兢業業,不可有絲毫鬆懈心,至功夫極致處時,切須保任全提,如坐萬仞崖頭般直參去,必有到家消息。所以,看語錄時,它是一個流程,非是單一線;是一平面網,是立體的,前前後後皆有其貫穿之關係,祖師們只就某一點,而連接了很多個點,成為語錄的,對我們而言,雖然學習了很多的點,必要將之連接起,成為一套完整且有系統的思想結構之修行禪觀。所以,我們從中去學習如何連心,去體會方法,去感覺,掌握住心性的變化;方法找對後,不僅要上路,而且要發起生死切心,對自我反省要切,要有勇猛心,道心要堅,要有精進奮勉之心,猶如擔雪填井般的傻勁,不論進步否?成滿否?老老實實地參去,具堅定不移之心,不可以存任何的懈怠心、狐疑心、求滿心、處處要加把勁,時時要警愓自已,要如登萬仞高山,一步步地篤實參去,實實在在地在心頭上用功,直須堅凝正念,以悟為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