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0

 

 

 

開幕致詞 兩岸僧伽教育交流──台灣之行散記
【1998年兩岸禪學研討會專題】  
 專題討論──中國佛教禪觀之未來展望 惠空法師 - 慈光禪學研究所>

 

             引言/惠空法師

  為使與會大眾能對此一問題之討論,順利開展,謹依拙見對專題討論之事件背景加一簡述。竊見中國佛教面對以下境況:

壹、禪宗傳承難續

  千年以來禪宗於中國佛教一支獨秀,其直下承擔、見性成佛之旨,見地之深、法門之效,千年來非但教門以此不競而餘宗之禪法亦潛輝而少習者;然今日大環境下,禪宗傳承延續艱難,疑偽難分,有心者不知教授依憑及以下手用功處。對此微妙而珍貴法門之不彰顯宏揚,有甚深之遺憾。

貳、禪法未為重視

  台灣佛教思想之現象,有以下三者:

  一者、人間佛教入世思想濃厚。

  二者、以三根普被、往生淨土為顯學。

  三者、以美、日之考據、歷史、語言等方法為研究佛教之方式;似當再補以覺性直下顯發之禪觀,以滿足人根之需求,及佛陀宣說法門之本懷,則更為圓滿。

  大陸則初恢復,猶在固土培根,暫勿論可也。

參、藏傳、南傳思想衝擊

  許多本習大乘而感於未足以於修行道上安心之佛弟子,有依彼而修習者,是足以顯中國佛教於修持之宏揚未足以應廣大佛子之需求也。

於此三事有疑,疑謂:

  1.禪宗於時代之適應可否,當任而隨順現況或奮而弘傳之。

  2.可有其他適應今日時代之殊勝法門,當努力發揚之。

  3.今日人間淨土、西方淨土及義學研究已事備,更充實之則足矣。

  4.於藏傳、南傳當融合而納之或否之,則其融合與否之間利弊又若何?

  或有其他之道,疑而未解,故以此就教於教內大德。


大綱(一)/大航法師

一、基點認識

  1.佛法傳化世間的特性──契理性、契機性、變動性、時代性。
  2.禪觀思想多含內證主觀經驗特性,故禪觀思想之陳述亦顯多樣。

二、回顧過去

  1.中國佛教禪觀思想之源流。
  2.中國早期禪觀思想之風貌。
  3.符應中國文化、思惟、習性之禪覲特色。
  4.自古至今禪觀思想演變趨勢。

三、展望未來

  1.提振現今廣被實踐之禪法的實際精神與內涵。
  2.開啟已有卻未被彰顯的禪法。
  3.時代環境特性的適切考量。
  4.建立解行互資、階次嚴謹、具體之禪修體系。
  5.瞭解各地域禪觀思想之特色與習禪實況,以資不足。


大綱(二)/法藏法師

一、大方向有三:

  1.整理及系統化中國傳統禪觀及禪修之思想與方法。
  2.比較並融攝他系佛法之禪觀思想與禪修傳統,以補漢傳之不足。
  3.在前二項基礎上,推展禪教合一、善巧易行,而又適合於未來眾生根器的各類禪修法門(但必需有實證的印證基礎),以應不同時代及不同根機之需要。

二、具體工作約六項:
  1.重新整理並明確化中國傳統各宗派專屬之禪觀教法(必須「確實可操作」)。
  2.廣泛提倡禪修之重要性,並實際推廣各宗派禪修之實踐。
  3.將禪觀及禪修適當配合時代之認知,以作現代化之詮釋,而為通俗之教化。
  4.教中有志之士當摒棄外緣,務求「真修實證」,方能於末法濁世中,以「實力」真正的荷擔如來家業,並辨明神通、魔通與邪通等之混珠。
  5.當注意禪病、魔病及業病等之探討與療護。
  6.注重禪修之前行─「戒」律,與禪觀之核心-「慧」觀等二者之配套發揚,以達三學增上之目標。


大綱(三)/濟群法師

  首先要感謝惠空法師創造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使我能夠和諸位大德歡聚一堂,共同探討佛法。今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在祖國大陸有許多地方,都在舉辦各種方式的慶祝活動,對漢傳佛教兩千年進行總結、反思。回顧與展望,對廿一世紀佛教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現在,我主要根據大會的討論主題,對「中國佛教禪觀的未來展望」,談些個人的看法。

一、要高度意識到禪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性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是坐禪而悟道的。佛法之有禪,猶如人之有精神。人有精神才有生命力;同樣的佛法有了禪,佛法才有生命。至於那種離禪的學術文字,則如行屍走肉也。佛教修持的法門雖多,但必須以禪觀為核心,離開了禪觀,則不足以達到生命的超越和完善。

二、要重視大小乘禪觀典籍的整理

  說到禪典,人們很容易想到的是禪宗的語錄,其實,在佛教的三藏聖典中,除了禪宗典籍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大小乘止觀、禪定修持的典籍。在禪的修行上,它有著更為詳盡的方法和步驟。今天,我們應該將它整理出來,為禪修服務。

三、要重視禪定的修習

  禪有禪定和禪宗之別。禪宗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門為法門」,「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高則高矣,但對於一般人來說卻是太困難了。今後在推廣禪宗理念的同時,還應該重視禪定的修行。大乘各個宗派都有自己的觀法:如中觀之空觀、唯識宗之唯識觀、天台宗之三觀、華嚴宗之妄盡還源觀等,這些觀在今天很少有能修起來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缺乏禪定的基礎。那麼,重視禪定的修行,對於修觀,開發無漏智慧,具有重要作用。

四、要重視教與禪的結合

  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是顯示了禪宗在教育上的特殊性。但有些人卻忘了達摩祖師所說的「藉教悟宗」,把禪和教對立起來。以為學教是浪費時間,毫無意義。結果走上盲修瞎煉的道路。學佛修行的常規是從聞思修入,尤其在缺乏大善知識的今天,更應如此。今後的禪修還是重視教與禪的結合。

五、要減少宗教色彩

  禪宗在早期,以一種自然的、樸素的、生活的修行方式,發展到後來成了充滿儀式的宗教。今天我們一說到修行,幾乎就會想到令人厭倦的敲打唱念,很難生起法喜。使得原本沒有一點宗教色彩的禪,充滿著宗教色彩。我想今後禪的修行還是應該減少宗教色彩,重視禪定以及生活中的修行。

六、要發揮禪的淨化社會作用

  今天的社會是浮躁的社會。人類雖然生活在高科技、高物質的條件下,但內心中卻充滿著不平衡。社會越發展,人類卻活得越迷茫。佛教如何在今天的社會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呢?要重視禪修的弘揚。因為現代的人比起任何時代的人都要更為迷己逐物,這也正是現代人浮躁不安的原因。禪能使人回歸生命的本來,所以,禪對於現代人來說特別重要。

七、結說

  以上幾點是隨便想來,很不成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大綱(四)/方立天教授

禪修:佛教修持的根本

一、重要性
  1.禪修包括修行和覺悟兩方面,為佛教修持的主要方式。禪修屬於戒、定、慧「三學」的中間環節,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2.在弘揚「人間佛教」的今天,決不能淡化禪修的功能。禪修在緩解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緊張、焦慮、煩躁、不安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削弱持戒和禪修,必將喪失佛教的特質。

二、豐富資源
  1.佛教小乘禪法、大乘禪法、禪宗禪法(南頓北漸、如來禪、祖師禪、 默照禪、看話禪等),都構成當今禪修的重要資源。
  2.隨著社會日益工業化、知識化、農村逐漸都市化,相應地也應當調整與創造具體的禪修方式。

三、對機
  1.禪修要應機、對機、合機。
  2.古代佛教不同禪修方式不是互相否定的,而是互補的。
  3.就多數眾生來說,宜採用神秀一系的漸修漸悟的方式,少數眾生則宜採用惠能、馬祖、希遷和五家的禪法。

四、宜注意的問題
  1.當前一些法師和寺院日益形成了佛教的不同類型、模式、特色,但都應三學兼修,不應偏廢。
  2.對俗人應多元開導,有的放矢,具體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