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5
希望 共識使我再次來到五臺山



【五台山僧伽培訓班紀念集】
五臺山參學記
※ 作者: 惠謙法師 - 西蓮淨苑首座

 

  從小就知道,祖先是在海峽的另一邊(中國大陸)。學校裡的史地課程,更告訴我們祖國的歷史悠久,及地廣物博。課堂裡認識了許多人名、地名,但在近代現實臺海兩岸的政治立場下,大陸上的人事物是那麼的關係密切而又遙不可及。

  但在今年這遙不可及的情況,有了突破──惠空法師邀請我到大陸五臺山碧山寺結夏安居,並助其辦理僧伽培訓班。──這真是做夢都難以夢到的事情,能親訪傳說中的神州大陸,尤其是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五臺山。這對嚮往甚深般若智慧的我,確實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遠在行前兩、三個禮拜,便不時地在預想著搭機前往大陸的種種景觀──藍天、白雲、名山、古剎。俗家母親還特別為此行,專程買了一臺新相機送上來,要我多拍幾張相片留念呢,哎,真是天下父母心啊!難怪大覺世尊會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只有好好修道,方得報答親恩、佛恩。

  出發的日子終於到了,從臺灣由香港、廣州,坐了三班飛機才到達山西省會太原。在太原旅社夜宿一晚,隔天再搭小巴士上五臺山。至五臺山清涼石寺,司機讓旅客下車參觀,此寺院中置有奇石一方,相傳乃文殊菩薩為了改變五臺山夏季炎熱的氣候,跟東海龍王借來的,故稱清涼石。五臺山又稱清涼山,亦因此石而得名。然此寺經文革破壞,正在大力整修中,首次遊五臺山,最先入清涼石寺,似有先將身心洗淨,方得朝禮聖地之意。

  到了碧山寺,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跟137個比丘一起受籌、安居,上早晚殿(在臺灣不容易有那麼多比丘共住修行)。每個人穿著不同型式、顏色的海青、袈裟、長衫、充分表現出十方叢林的特色。

  僧伽培訓班開學了,第一次在那麼多比丘(25位左右)前講解《隨機羯磨》,確實讓我有種說不出的莫名感動。時值末法,戒律衰微,能有20多位比丘一同修學羯磨作持,實是難得。

  在碧山寺的生活物資條件,雖不及臺灣富裕,但秀麗的景觀,龐大的僧團,以及靈山聖境等,卻可給道人更多心智的啟發。

  千僧齋,是結夏期間,令人矚目的佛事,五臺山臺懷鎮寺廟群的僧眾,會在齋主打千僧齋的日子,齊聚一道場(如塔院寺)普佛應供(真的有一千多位出家人同來應供,過堂要過三、四堂)。碧山寺的僧眾一百多人,排成兩列浩浩蕩蕩地行至塔院寺參加千僧齋,沿途的善男信女,看到這麼莊嚴的隊伍,有的便虔誠地合掌作禮,等隊伍過了才放掌離開。

  塔院寺的大白塔,是五臺山的標誌。它高高地聳立在臺懷鎮的中心,非常地顯著,每次去附近的山廟,例如菩薩頂、黛螺頂拍照,總是多以大白塔為背景。


  對於專修淨土的行者,到了五臺山,一定會想到竹林寺(今是碧山寺的下院)參拜,因為四祖法照大師在竹林寺弘揚五會念佛法門。但筆者到竹林寺時,卻有點失望,因為此寺亦遭「文革」嚴重破壞,正在大力整建中。又本以為寺中應有法照大師的塔、像,但卻只有一張A4左右的小畫像和小牌位而已。當時心中突有重振祖光的衝動。

來山至今已近一個月了,親訪名山聖境,有幾點感想:

一、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面對這樣一個時代的遠景,兩岸的僧青年似乎背
  負著極具歷史意義的重任,希望此行能為這個歷史重任結下一個神聖的因緣
  。

二、「文革」對中國佛教的破壞實在太大了,不論硬體或軟體方面,使得這一代
   的青年僧有更多重要的事要做(整修寺院、深入經藏、修行證果、弘法利
   生…)。

三、與師友、同學共勉,好好充實自己的解行,方能於此別具意義的時代,讓中
  國佛教大放光彩。

四、希望碧山寺能把僧伽培訓班愈辦愈好,乃至能辦五臺山第一男眾佛學院。

    最後,普願有情:
    同登五臺山,速獲文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