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4

 

 

 

禪學文獻未來展望 步步進深 節節開花
【「第三屆兩岸禪學研討會」研討感言】  
 兩岸禪學研討會感言 方立天教授 -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

 

  很高興有機會參加兩岸第三屆禪學研討會,參加此次會議感想頗多,在此想講三點。

壹、按照會議評估的三個標準,這次會議是成功的
  從客觀的角度而言,評估一個學術會議舉辦得成功與否,我想有三個標準:一、會議的組織;二、論文水準高低;三、研討會的質量。我們可以按照這個衡量標準,評估我們會議的成績:

 一、會議的組織
  根據我的理解,會議組織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一)會議主題:
  會議主題的確定,決定了會議討論的中心,它要求有理論意義、現實意義或修持意義,比方說它是當前佛教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或者是學習修持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所以主題的確定很重要。
這次主題是「次第與圓頓」,是屬於佛教修持的重要問題,很有意義,也特別重要。

  (二)議程安排:
  議程安排即是整個學術活動的安排。此次會議所屬的議程安排是規範化的,例如會議中評議人評議的時間只比主講人的時間少了兩分鐘,這是對評議的重視;而評議的人也都是邀請相關的專家,評議的特點不光是評論論文的優點,很重要的方面還要評論論文的不足、缺陷以及今後如何改進,這對推動學術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而會議主持人作適當的總結,我想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學習意義,就是開放與會大眾提出各種問題,由主講人回應,這種安排有助於提高與會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有助於主講人和聽眾的溝通;聽眾所提出的問題,對主講人而言是一種啟示和推動,有助於他思考聽眾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是不是這個問題理論上不完整?或者是在結構構思上有所缺陷?所以聽眾提問題對主講人的好處很大,對主講人會後修改論文是很大的幫助。
  這次會議在這些方面可以說做得很好,兩天來大家都很踴躍參加會議,而且在假期中參加的人還這麼多,不像有的會議臺上比臺下的人還多,那就不好了。我們這次會議坐了幾百人,大家提問也非常踴躍,主講人也做出了回應,這都說明這學術活動安排得非常井井有條。

  (三)生活後勤服務:
  生活後勤的服務方面,包括良好的會議場所、中間休息時間的安排等等。我三次來參加會議都深感後勤人員非常辛苦,他們能夠為大家提供一個非常好的會議場所,對參加會議的一些代表都照顧得無微不至;對廣大參加會議的聽眾也能夠提供午餐,還有其他在交通各方面的安排,都是很妥善,很周到的。
  所以從以上三方面來看,會議的組織應該說是良好的、是優良的、成績是很大的,是一次很完善的學術討論會。

 二、論文的水準
  我們論文的水準應該算是很不錯的,好像一屆比一屆提高了。這次提交的論文包羅層面很廣,有禪宗的、天臺的、華嚴的、南傳的、藏傳的,其中又有歷史的、現實的、考證的、佛法義理等,從各種角度的切入。其中大多數論文的質量都很優秀,反映了當前兩岸在「圓頓與次第」這個問題上的學術研究成果。
  當然一次會議所提交的論文不可能每一篇都很優秀,其中還是有些不平衡,這可能是由於太忙了,在論文的準備及寫作上比較匆促,有些地方就不夠周密、不夠周到。但整體來說,我們論文的水準是高的,而且一屆比一屆高,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三、研討會的質量
  一場學術會議除了提供論文以外,還包括論文主講人提出報告、評議人作出評論、聽眾提問、主講人回應、主持人總結,配合這整套學術活動,可以在論文的基礎上又一次提高學術會議質量,這對參與會議的人或主講人都很有幫助,這很重要。在這次會議上可以看到,在整個研討過程中,評議、開放討論、主講人回應、主持人的總結,都符合現代學術研討會的規範,因此使它的質量有所保證,可以說我們這次研討會的質量也是比較高的。
  所以說,按照會議成功的三個標準:會議的組織、論文的水準、研討會的質量,從這三方面來看,我們這次會議都是成功的,成績很大,我們可以預計它會得到宗教界、學術界和社會各界良好的反應與肯定。

貳、主題很有意義
  第二個感想,就是前面會議組織中的主題問題,我認為這屆會議主題「圓頓與次第」很有意義,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說:

 一、從中國佛教歷史演變來看:
  中國佛教從印度傳入,逐漸形成「八大宗派」,這是中國佛教形成的標幟,而在「八大宗派」的流傳過程中,又逐步形成以禪、淨為主流,乃至禪淨合一的這麼一個中國佛教思潮或流向,這可說是中國佛教重大歷史的現象,這是中國佛教歷史的選擇,它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社會、歷史以及宗教方面的原因。我們會議的主題,討論「次第」和「圓頓」,跟禪和淨都有關係,所以就深化理解中國佛教而言,這個主題是肯定有意義、有益處的。

 二、從中國佛教歷史的成果來看:
  中國佛教對佛教的發展貢獻很多,有很多成果,我想其中最富有中國佛教特質的兩項成果就是禪宗和當前兩岸共同實踐的人間佛教。就禪宗而言,討論修持的次第跟圓頓的問題,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就人間佛教而言,也是離不開禪修的。在我看來,人間佛教最根本的就是僧人的素質要高,實踐在修持的功夫是一定要有的,所以要通過禪修來提高僧人素質,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現在人間佛教重視社會救濟、慈善活動,這當然很重要,以後還是要堅持,可是畢竟還比較偏重於解決一般眾生現實的困難、現實的痛苦;就我看來,人間佛教更根本的目的應該是要讓眾生提高智慧、提昇覺悟,乃至使眾生解脫生死,而這都離不開禪修的。所以從歷史的演變、歷史的成果來看,禪修及相關次第與圓頓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這正是這屆主題意義所在。
  其次,關於「次第」和「圓頓」的關係,會議中提供很多優秀的論文,給我們很多啟示,我在拜讀這些論文當中,形成了以下三點觀念:
  第一、次第和圓頓的問題是和眾生根基直接相關的。凡夫眾生的根基智慧都不一樣,有的很高、有的很低,對於智慧高、有靈性的利根人要講圓頓,不多講次第。佛法是因材施教的,根據不同的對象來說,所以次第和圓頓並不矛盾。
  第二、次第和圓頓的關係,是禪修的階段性問題。通常來說,修持都是有次第順序漸進的,達到相當高度以後才進圓頓階段,一般人要憑空圓頓的機會是不存在的,除非他悟性極高極高!我想圓頓以後也有次第修持,要保任,不能放鬆,因為佛法始終教導我們要很精進的修持,要不斷的努力,絕對不會說可以很輕易得到,或得到以後就萬事大吉了。
  第三、次第和圓頓的問題是很複雜的。實際禪修過程中,內容本身就非常豐富,而且複雜,如圓頓中既有「頓」也有「圓」,還有被結合的「圓頓」,這裡面內容很是豐富。

參、期待持續舉行系列的專題研討會
  第三個感想實際上是一個期望、期待,就是希望真實禪修與禪淨這樣的主題能不斷的、有系統的舉行系列的專題研討會!這樣的期待主要是因為禪修問題及禪和淨的關係,這是佛教內在的理論和實踐,關係到整個佛教未來的發展方向、道路,也可以說關係到佛教的前途,這很重要。慈光寺禪淨協會、禪學研究所,抓住這禪修、禪與淨的關係,我認為很正確,這是佛教的根本、本質,未來應當始終保持這根本,並向深度、廣度去發展。
  在深度方面,我們這次已討論了「次第」和「圓頓」,以後可以專門討論圓頓、專門討論漸修、討論禪悟、解悟跟證悟的關係等等。悟,可以說是直觀的,中國佛教其他宗派有各種觀法,也可以討論彼此之間的聯繫及與不同根基的關係,這樣,問題就可以不斷的深化、深入。比方說天臺宗保存了印度佛教很多方法,若能集中討論我想是很有意義的,其他宗教如華嚴、唯識都有它的觀法,這些觀法我們要怎麼溝通?怎麼運用?這都是可以專門討論的。
  向廣度發展方面,這次會議就是向廣度發展的示範,中國佛教以漢傳、藏傳這兩個系統為主,兩者在圓頓與次第的問題上,各有什麼不同與共同的地方?這都可以通過研討會,將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一些主張綜合起來,形成新的適合當代佛教發展需要、適合當代信徒需要的修行法門。南傳佛教也有很多它的特點,有些也是值得我們學習、討論的;乃至像日本、韓國的佛教修行方法,將來有機會也是可以考慮學習,研討的。
  總之,把我們的主題、視野推向廣度發展,也向深度發展,相信經過多年以後肯定會形成特色,在中國佛教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現代需要的新的實踐或理論,對我們中國佛教將有很正面的貢獻。衷心祝願惠空法師、慈光寺、禪學研究所、禪淨協會、各位法師,能不斷努力、不斷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