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6

 

 

 

牛在何處──第二屆兩岸禪學會議感想 總幹事的感言
【研討會心得】  
 參加兩岸禪學研討會心得 果梵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今年十月底佛教界所舉辦的學術盛事之一,莫過於已經是第二屆的兩岸禪學研討會了。從進入這次研討會的會場,看到義工菩薩們一大早的忙碌張羅,會前會後熱心的服務,以及會場上座無虛席,參與熱烈,以及更重要的,會議中很多場次相當具有思惟水平、實踐深度的精彩對話,甚至,無形之中對大眾學佛正知見的影響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相信,這次活動的舉辦,應該已獲得又一次圓滿的成果。筆者忝為當日參與研討會之一員,而近日剛結束階段性學習工作,雖然學力未深,但在深感主事者的用心之下,僅就所受學院訓練與所見所聞,提供一個粗淺的思考。

  學術本身之核心性格為理性,憑藉常人之理性素養,在學術之公共規定中,若其有學習之意願,皆可有一理性上普遍無礙之溝通。至於宗教家固有普渡救世之熱忱,此熱忱對自身而言,為對一絕對價值之嚮往與實踐,而此嚮往與實踐,係建立於主觀意願上超越之肯定,乃超越於理性認識之肯定,既然其非理性可著力與其後續之溝通,故此熱忱對他人而言,未必同有普遍之認可意義。學術與宗教二者對彼此適用界限,應有一明確之自覺與合理之自制,學術的神學化,或者相反地,宗教落於文字上的煩瑣考證甚至爭訟攻擊,二者俱已失落其原有的理想。

  理性本身的侷限,其實俯拾皆是。舉例而言,任何一位佛弟子對於簡單的佛教名相,大多可耳熟能詳,可是,即使理性能在思惟層面記憶這些語彙或其所延伸建構出來的理論體系,然而包括平凡如筆者在內的多數人,在世俗生活中仍不免由種種慾望煩惱所困惑,更遑論只藉由理性思惟來開悟成佛了。這種現象很難僅僅用修行實踐不夠來一語帶過,但在現代主流思潮的影響下,我們卻不容易反省到這是否可能基於以理性思惟事物的限制,甚至,在看似理性的討論機制內,有時對問題立場的執著,竟只是潛意識中害怕過去自己默默研究的努力受到漠視,所以不得不對他人的質疑提出情緒性的辯駁,反而成為另一種貪愛或我執的變形了。

  不過,這並不表示筆者能同意完全捨棄知性以就實踐,相反的,對於學佛已非一朝一夕的我們而言,在行為實踐中所體驗的感動,獲致這種無關乎理性的感動,是否就表示這已經說明我們已經在修行了呢?它也許不能對真正的實踐做出絕對的保證與承諾,因為,我們聽聞一段動人的音樂,或做一次深刻的感性閱讀,它們之間的本質是否有根本上的不同,這仍是值得深思的,那麼,佛教非關形式的真正實踐與修行,又是什麼呢?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應用功下手之處呢?
學術理性與信仰實踐二者孰為輕重,我們並不希望提供一個標準答案給人,無論重此輕彼或重彼輕此,或者捨棄上述對立關係而達到融合,但如何融合,是否除了這些方式之外另有其他方式,這些問題仍有繼續討論的可能。辦一次這樣的大型活動並不容易,正如思考可以不斷細微下去,成就這次活動所有的付出者,無論大小,我們讚嘆這些從無到有、得來不易的努力。如今活動雖已曲終人散,但我們仍衷心期待另一次善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