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6
僧伽禪修教育的未來展望--中台禪寺座談會 申論--關於內修與外弘關係的一點思考



【僧伽交流座談會】
申論--佛教發展中的內修與外弘
※ 作者: 學誠法師 - 

 

  傳統的十方叢林有利也有弊,其利在於僧眾來自十方,容易揀選出優秀的人才;其弊則是大家較不願意負責任,一般的小廟因人手少,寺務工作非常辛苦,而在叢林道場則可以做個清眾自行用功、讀經,或是換個環境以調整心態,所以並沒有用心在寺務上,然而住持就會相當辛苦,管理上亦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台灣各型態的寺院都有,很多寺院的組織在某種程度上已發展為企業化的經營,其管理制度亦是多元化的,雖有成功之處但是也有積弊產生,非常值得大陸借鏡。其中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戒律問題,台灣因為社會型態不同,必須憑藉佛教事業以取得在社會上宏揚佛法的因緣,而台灣大部分的佛教事業是由比丘尼主導(雖然在長老的旗幟下),如果不是由比丘尼出面來做,事情可能很難做的像現在這麼好。除此之外,女眾對佛教事業也較有執著的心,不執著事情就無法做好,因為責任心不夠的關係;相對的,男眾耐心不夠,較難持久,因此做佛教事業比較困難。然而修道與做佛教事業正好相反,修道時要把事業放下,把做事與修行結合是很件不容易的事,一個寺廟沒管理好不會產生很大的包袱,但是如果讓佛教界較有能力、學識及悟力的人一直處在執事與修行的衝突、矛盾中,不僅這寺院會有問題,佛教界也會有問題。至於用什麼方法解決來這些問題?我認為不管做學術也好、慈善事業也好,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情;至於企業化的經營,許多公司的經營管理制度十分完善與嚴謹,比我們出家人做的還要好很多,所以最關鍵、真正不共的事業還是佛法,傳統叢林道場住持和許多高僧大德在修證上下了相當大的功夫,十方善男信女因為認同這些僧人的德行才會去廟裡學習佛法、幫忙寺務工作,佛教團體只要有一、二十位真正發心幫忙的人,這團體就能做好很多的事,如果不發心、不相互配合,人愈多反而事情做的愈零亂。因此,只要佛道尚存,即使高僧大德不在,影響也會非常深遠,如印光大師、虛雲大師、弘一大師等,他們因為道業成就很高,遺風德範可以世世代代流傳下去。學術等這些東西雖有其影響力,但畢竟是屬於外圍的及對社會的影響力,如果做的太多,內在最重要的修證功夫反而疏忽甚至變質,那就不行了。

  目前海峽兩岸的出家人能否走出符合現代修行的一條路是值得深思的。在大陸有很多人向四川一位密宗的活佛學密,到那邊的路程十分辛苦,光是坐船、坐車就要花上七天七夜的時間,還要翻山越嶺,因為那位密宗活佛住在非常非常高的山裡;他們的生活更是艱苦,不僅要自己買東西吃,還吃的非常差,花三、四千人民幣蓋一棟簡單的房子,冬天冷的不得了,但上山求道的人卻非常多,山裡面住了幾千位的漢地出家人,喇嘛還不算在裡面。這說明即使現在有相當多人真正發心求道修行,現在的佛教環境卻已不適合這些發心修道人的需求,不適合的原因有下列幾點:第一是修道的理路不契機。修行的法門很多種,可能是念佛、坐禪、修密、持咒、念經…等,然而我們往往很難看到這寺廟的主修法門為何?也就很難相信這道場確確實實對某一法門是非常注重的。第二是修道信心的建立。如果無法在大眾中建立起修道的信心,如念佛一直念下去一定能生淨土,坐禪坐下去一定會開悟,讓大眾相信只要照這修行方法老實去做就會有成就,那這道場在修道方面就會難辦成,所以信心的建立是最為關鍵。第三,從某種程度上言,有相當多寺廟寺務性工作太多,不管是一天、一年、甚至一生的歲月都投注在對內及對外的事務性工作上,也是很大的問題,因為我們接觸社會的頻率太多,受到社會習氣的影響,心便很難清淨,這方面要注意。所以,常常探討我們出家僧人特別是年輕僧人,如何走出一條適合現代出家人用功當道的一條路,這條路不是要你自己去創立、隨意去做,只要你自己堅持、一直做下去,無形中會影響很多人一同去做,就會產生一條路出來,就像魯迅所說:地上本來沒有路,除了人多了就變成路。這是相當重要的,我看也只有從這方面才能把佛教建立在不敗之地。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學習佛法甚至出家,除了政治上屬於比較民主、開放的因素外,高僧大德也有很大的關係,除了前面談到修行方面有成就的高僧外,台灣本地及自大陸來台的長老們,因為他們事前觀機、相互的影響,產生學佛乃至出家的系統,如果沒有這批非常純正、具有正知正見的人,佛教界會非常糟糕甚至一塌糊塗,以後的人就更不行了。但是現在運作及經營的理念已經和過去不太一樣,值得思考,首先,佛教團體與社會所發生事務性的關係愈來愈多,因為佛教團體要注意其在社會上的形象,所以必須認真參與社會各種事務性工作,比如去年大陸水災、今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慈濟及其他佛教團體都積極的捐款,一方面表示佛教徒的慈悲心,一方面也樹立良好的形象,若不藉著這些方法,別人會說佛教徒的慈悲在哪兒?更指責佛教是麻木不仁的宗教!所以不如此不行。當然,我們盡的這些力量也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即使我們對社會的貢獻不是很大,仍必須盡力去做,各方面都要關心、幫忙。

  其次,佛教宏揚佛法很重視契理契機,屬於這地區的寺廟就以渡化這區域的眾生為主,然而,現在有很多人的觀念不是這樣,有些寺廟既不開展活動也不渡化眾生,只管自己的生活,這是很糟糕的!但也有一些佛教團體不僅在當地、全省甚至國外積極的向外拓展,這又產生另一個問題,如果展開海內外的交流,增長出家人的見識、了解各地的狀況,互相參考、交流,這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一個道場或一個出家人一生都在做這樣徒增熱鬧場面的事,將是很划不來的。我認為只要好好的渡化、教育本地人,功德也很大,這對釐清整個佛教寺院運作的思想理念和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必須清楚認識出家人要做什麼?寺廟要如何運作?佛教存在的理由何在?我在大陸也常思考這些問題,亦發表過不少的文章,特別是以後度眾的工作更難做,眾生受到現代化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等等的影響,相對的人的信仰層面就降低許多,不僅僅是宗教信仰,連對自己父母、親戚、朋友的信任度都打了折扣,現代人寧可相信廣告這名堂也不肯相信其他的,這沒有辦法。

  此外,訊息眾多,每天透過報紙、電視、網路等,裝進許多亂七八糟、沒有必要的東西在腦袋裡,別的東西都裝不進去,所以現在教化的工作困難度更大,無論是出家、在家,教化、培育的功能要很費心。記得在青龍寺法藏法師那邊曾提到,佛學院教育至少要採半封閉制,否則人才培養不出來,所謂封閉就是不與外界訊息接觸,否則每一天接受一點不好、不良的訊息,這滲透的力量太大,我們一點點護航的力量根本不夠,抵擋不住外部的誘因,便培養不出道心來,所以佛學院至少要封閉制,最好是全封閉制,當初釋迦牟尼佛出家住的地方遠離城市有三里,有他一定的道理。

  我說的不一定是對的,但佛教有這些問題也就提出我一些粗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