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
事理並重 鏡子



【禪七心得】
自慶與法喜
※ 作者: 釋妙寂 - 慈光禪研所學生

 

  近三個月來,透過(高峰禪要)的聽講,及每天實際的法門運用,對參話頭這一法門,可說已有梗概的了解,至少對下手功夫及理路能有所掌握。除此之外,尚有一更大的收穫,即是對生死及修行的問題,有了更深刻的釐清與信心。所以此刻心中,實是深深自慶與法喜的。

  自慶何事?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信心難生,而今人身已得,佛法與聞,且身體安健,暫無業障現前,福德因緣具足,可說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這東風,正是所謂的「信心」。如今這「信心」,已從這門課中慢慢建立,豈不快哉!

  高峰禪師示眾參禪三要:大信根、大憤志、大疑情。其中又以大信根為首;因為唯有立堅固信,才能發大憤志,俾能起大疑情;在大疑情之下,才有開悟的契機。而今就信心而言,信什麼呢?一信生死輪迴是苦;二信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我亦堪能成佛;三信參話頭一法,即是了生脫死之直徑;四信佛說一大藏經,字字句句唯詮一心法;五信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才能暢佛本懷。當然,對這五點的信心有淺深不同,且離堅固信尚有一大段距離,但它確實對自已在法門選擇和面對生死問題時,產生一股安心的力量。

  省思自已學佛的過程,總不能痛以生死、無常為念;只是在經教上尋得些相似般若,在三寶門下修了些福報,在日用中學著去觀照煩惱,然後拜懺消業障,雖然也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卻數數廢忘。如此,即是修學佛法的內涵與目的嗎?所以,常思惟我為何要學佛?為何要出家?答案很簡單,亦只有一個,即是自已要了生死,也令眾生都能了生死。但這以生死大事為念之心,實不易保任,就我而言,其原因有二:一是對無常及苦的感受不強;一是心沒有安住於法門修行上。關於第一點,透過正思惟及袓師語錄的薰習,已慢慢的有較深切的體認;而第二點,因已選定了參話頭法門,心亦漸漸收攝於法門上。所以這兩點的突破,是這三個月來的一大收穫,而其背後的力量,正是源於對佛法及參話頭法門的信心。

  再說大憤志。雖然已具信心,但信不堅固;且自已實在是煩惱重,心志劣的凡夫,總是缺乏一份毅然放捨一切的志氣。所以在(高峰禪要)中,我最喜歡其中勸人努力拼命用功的警策之語,每薰習一次,就起一次「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大丈夫)亦若是!」的心情。尤其是十五頁下欄的:「若論此事的用工,正如獄中當死罪人,忽過獄子醉酒睡著,敲枷打鎖,連夜奔逃,於路雖多毒龍猛虎,一往直前了無所畏。何故?只為一箇切字。」這段話,我覺得最能貼切的描摹出我們處在五濁惡世的眾生,為欲求決了生死的大事、逃脫生死牢獄的景況,就如喻中罪人一樣,不管再艱難都得奮往直前,因為除此之外,別無生路;稍一遲疑、懈怠,便是死路一條。我們今生能得人身、修學佛法,不恰似獄中當死罪人,忽遇獄子醉酒睡著一般嗎?獄子醉酒是千難萬難的,就像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一樣,若不善加珍重把握,更待何生度此身呢?只是自已有幾分這種逃命的心情?慚愧!

  參禪三要的第三點是大疑情。所謂疑以信為體,悟以疑為用,便已說明疑情在參話頭法門中的地位與重要。以我自已的體會,只要前面兩點-大信心和大憤志能建立得好,疑情便容易發起;疑的感覺發起了,心就有一份寂靜和惺惺的力量,這種寂靜(止)和惺惺(觀)的力量,就是開悟的敲門磚。所以袓師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在開示我們疑情的有無大小,即是開悟與否的關鍵。只是疑情不是可強迫令起的,它需要信-信生死事大、志-十二時中奮勉精進。所以疑情起不來,須從根本建立信心、發大憤志著手,若能痛念生死無常,念茲在茲收攝身心,相信疑情便不發自發了,又怎會像現在老被妄想,昏沉擾動?
  
  今生得遇參話頭法門,實在是希有難得,這就是今生了生脫死的舟筏,絕不可稍稍悖離。但自已亦知道信心尚未堅固,勇猛志尚未發起,功夫運作亦未純熟,而這正是今後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一生所要努力的方向。在此自勉自已能以長遠心、堅毅志,為自已的菩提道業開闢出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