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3
師父開示



【惠空法師生活談】
佛法與自在
※ 作者: 惠空法師 - 慈光禪研所 所長

 

  大家對人際關係的掌握,最重要的是要有佛法生命價值的角度與尺寸

  佛法有出世法、有世間法,這是對佛法最簡單的分判。世間法是出世法的基礎,所以人天道是出離道的基石。人天是作為解脫的因,若沒辦法做人天,就沒資格修出離行或菩提行。今天我要說一些世間做人的道理。

  中國古來有所謂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以同學道友之間的相處來說,孔子說:「君子群而黨,小人黨而不群。」所謂群,是指合群,就是說君子做人處世的原則是以群體、大眾的和諧、利益為考量;而小人則相反,以自已一小部分或一夥人的利益為前題,不同於君子對周圍每個人都平等看待。佛法本來就講平等心、無量心、無相心、無量心。無相心其實已經超乎群的概念,我們不一定做得到,但我們至少要學習孔老夫子的「群而不黨」,即對任何人都能平等對待。

  其次,我要談師徒之間的關係。古人做師長的,多半在道德上要求,而且師徒關係非常親密,有其名也有其實。現代因為學堂、學制的教育,一個老師教授數百上千的學生,師徒之間授受、教誨的實質力量比以前淡薄,無法自然生起尊師重道或對弟子教不厭、誨不倦的心。而且以前的師長多半在道德上要求自已,在僧團裡更是如此,一個五、六十歲,出家二、三十年的老和尚,透過佛法嚴格的要求,清規戒律的磨鍊,真正有做為人天師範的風骨。可是現代出家人也一樣受到眼前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我常常聽到很多師長抱怨:弟子沒有尊師重道的心;佛學院教出來的學生,不懂得恭敬師長、孝敬師長。其實這個問題不能完全怪弟子,師長也有一部分責任,也可以說是整個眾生的共業所造成的。大家既然瞭解,就不要跟著共業走。我希望大家要有這樣的共識:今天各位是別人的學生、弟子,十年、二十年以後,你也會做別人的老師、師長。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只有身處那種地位,你才能感受、體會父母、師長的心情與感覺。因此大家在同學道友、師徒之間,要去體悟怎麼恰如其份地掌握人際關係。

  我還要提出一個觀念,就是不要用旁人的價值觀來衝量自已的行為。「很多人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的」── 這是心態不健康、心性怯弱很可憐的人。你為什麼要看別人的眼光而活呢?人家看你好,你就好?人家看你不好,你就不好?不需要!那我們要以什麼標準作為待人處世的準繩呢?要以佛法的尺寸。今天別人乃至很多人說好,但佛法說不好,我就說不好,我就不去做。因為佛法所說的好,是從佛法立場來看,凡有價值、有意義的就是好,我就去做。我的好是根據佛法的價值判斷的,我不會跟著你們的眼光,你們的嘴巴走;反過來,我要你們跟著我的思想走、跟著我的嘴巴走。為什麼?我不是胡亂說的,我是根據佛法的尺寸,我可以在經典上、理論上、佛教歷史發展過程中,舉很多資料來證明我的觀點是對的,見解是正確的,我不在乎你們的觀點。這種心情,是很強的信心,也需要很大的智慧,絕對不是妄自尊大,必要你有很清楚的思想,有很敏銳的思考能力,在佛法和世間法當中有一個拿捏得非常清楚的尺寸,你才會很自在地活在人群當中,而不會注意別人是不是又在講你了?或者我這樣做,別人會覺得怎樣?我們不會!別人的看法,我們只拿來參考,不要因為別人對我們不了解而對我們為什麼造成誤會、衝突,那就不好了,我們要讓別人知道我們為什麼這樣做?以及我們做得對!這樣的心情,必須建立在我們對佛法的知見上,再輔以日常生活的經驗,慢慢你就會有自已的一套思考方式及待人處世的價值觀。

  總之,大家要怎樣處理事情?就是要瞭解正確的佛法,而不是相似的佛法;要瞭解了義的佛法,而不是世俗的佛法。我們不是要跟別人不一樣,絕不是!我們應該要跟別人一樣,為什麼?因為我們要隨順眾生,可是隨順眾生,卻不要受到別人的影響,否則成了為別人而活,老是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顯現你的心情是怯弱的,而不是健康、清淨的。我們應該完全以佛法做為我們行事判斷的標準,凡事以佛法為依皈,別人的話可為參考,若符合佛法,我就欣然接受;不是,我就不理他。這樣才會活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