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4
青山處處有人家 人間佛教 佛教人間



【第一屆「台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心得感言】
旅台觀感
※ 作者: 白文固 - 青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旅台一月,以走馬看花的形式巡禮了台灣的許多寺院,拜訪了佛教界的許多高僧居士,囿於時間短促,談「感想」也僅是管窺蠡測之語。
  感受最深的第一點是,台灣具有高度的社會文明。記得有位西方哲理家說過這樣的話: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只要先看看社會上有多少乞丐、小偷和流氓就夠了。旅台期間,多次外出,從未碰到一個乞丐或一個小偷(據說有江洋大盜活動),未見到一起打架吵嘴的事,人們都是那樣謙恭、溫良、禮讓,往往你在車站旅行目的時,就有數個素不相識的人向你送來善意的詢問或援助,你走在鄉間道路上時,有一些從不識面的人向你送來問候,你在百貨店、圖書館隨處聽到「謝謝」的聲音。這充分說明勤勞善良的台灣大眾,在創造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亦創造了高度的精神文明,此正應證了中國古人的一句話:「衣食足而知榮辱,食廩足而知禮節。」需要指出的是,在構建社會精神文明中,佛教的教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台灣的許多高僧大德,十分注重對人的教育,巡禮中多次見到「百年樹人」的標語高懸於寺院僧舍,佛寺倡辦了各種型式的讀經班、佛教學校,尤其以「慈、悲、喜、捨」為宗旨宣導社會,淨化了人們的心靈,陶冶了人們的情操。這就給我們一個啟迪:佛教是人類社會的佛教,人類社會需要佛教的化導。
  我感受最深的另一點是:台灣僧團中女眾勢力很大,其不僅在人數上為男眾的二倍多,且許多女法師解行皆美、組織能力很強、談吐高雅,這是古今中外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社會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有女眾出家是西晉末的事,第一個出家的比丘尼是淨檢,東晉南北朝時期,出家的女眾很多,她們中有一批精明強幹的尼師,或為一寺寺主、或任全國的僧正,在僧團天地中撐起了女眾的半邊天。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隨唐時期,據文獻記載,唐代開元時期,天下僧團中女尼人數幾乎與男僧相稱。但自宋代以降,由於受理學的影響,婦女地位一落千丈,從此她們對宗教弘化活動亦失去了興趣,女性很少出家了。今天台灣女性又以不讓鬚眉的精神,紛紛出家、承紹佛業,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婦女地位提高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