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24

 

 

 

對話的世紀 禪學會議側記
【「第三屆兩岸禪學研討會」研討感言】  
 對「圓頓與次第」議題之檢討 張風雷 -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

 

  在惠空法師的召集和主持下,「第三屆兩岸禪學會議」圓滿結束了。作爲大陸研究佛教的青年學者,我是第二次到臺灣來(兩次都是由惠空法師邀請來台的),參加「兩岸禪學會議」則是第一次。對於會議的舉辦情況,我的老師方立天教授在閉幕式上已經作了全面的總結。在此,我僅就自己所最爲關心的會議議題及相關內容發表幾點感想,也算是對參加會議的一點回饋吧。
  一、此次會議的議題「圓頓與次第」、「頓悟與漸修」,是佛教理論與實踐中最爲重要的核心問題之一。這一問題,早在部派佛教時期即成爲爭論的焦點,在佛教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地被重新提出來加以討論。就中國佛教特別是漢地佛教而言,自禪宗(南宗)一統天下成爲中國漢傳佛教的主流之後,「頓悟與漸修」的問題在表面上似乎得到了解決,但是實際上問題卻並沒有這麽簡單。後世之末流俗子,競相自比于六祖,以爲不讀經、不修禪之藉口,遂致學風空疏,禪門敗壞。流弊及於今日,竟使學佛之人莫知路徑之所在,無有階梯之可尋。長此以往,縱無法難之撓,佛門香火恐亦難續傳矣!今惠空法師,以「圓頓與次第」、「頓悟與漸修」爲議題,主持召開「兩岸禪學會議」,其發心之弘大、眼光之高遠,誠可讚歎!
  二、在這次禪學會議上,海峽兩岸之法師、學者根據自己研學之專長,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圍繞著「圓頓與次第」、「頓悟與漸修」的議題作了發表,研討範圍涵蓋了漢傳、藏傳與南傳等佛教的各大傳承系統及天臺、三論、唯識、禪、密諸宗。發表者對古代經論和祖師的相關論述和思想作了較爲深入系統的梳理和總結,評議者對發表者的論文作了較爲中肯的批評和補充,這對於澄清某些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理念,指導學人的實際修行皆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三、在會議期間,聽衆的提問比較積極,研討氣氛十分熱烈,但是這些提問似乎多未能集中到「圓頓與次第」、「頓悟與漸修」的主題上來,致使會議未能就這一議題形成真正的對話與辯論。主辦人惠空法師最初的會議日程設想中,曾擬安排一場辯論,各邀三位法師或學者及一位主持人,從「唯漸無頓」和「圓頓」兩個相反的立場進行論辯。可惜這個設想未能如願實現,不然,會議當進行得更爲精彩、熱烈,與會者也能得到更大的收穫。
  四、作爲一個研究佛學的學者,對於「圓頓與次第」、「頓悟與漸修」的問題,除了關注古代經論的有關記述外,對法師們在實際修行中的切身體會也甚想瞭解。在本次會議中,與會的法師們直接談到這一點的很少,這也使筆者多少感覺著有些缺憾。
  當然,「圓頓與次第」、「頓悟與漸修」,是幾千年來就一直爭論不休的重大問題,想通過一次或幾次研討會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是不太現實的。促使法師們和佛教學者把注意力集中到「頓悟與漸修」這一佛教修行的根本問題上來,爲佛教特別是漢傳佛教整理開發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實修理路,或許正是惠空法師主辦這次研討會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