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 第16
開幕致詞 論文摘要



【開、閉幕致詞】
閉幕致詞
※ 作者: 惠空法師…… - 

 

惠空法師:

  聖輝法師、大航法師、學誠法師、方教授、樓教授、諸位兩岸的法師、學者、居士,大家好!這次兩天的會議,很快的就在熱烈的討論中間結束了,當然,在這中間有一些大家彼此的唇槍舌戰,及一些不同的意見,也有些大家互相附和的一致觀點,我們今天也聽到很多輕鬆的笑話,不管怎麼樣,這次會議總是很圓滿、很順利的結束了。當然會議過程中,我們主辦單位難免有些疏失、照顧不到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給我們多多指教,剛才在綜合討論時,有幾位法師對我們這個會議提出一些意見,我們很樂意聽到這些意見,下次有因緣再辦時,我們會盡量參考。

  對幕前幕後參與的法師、居士們,我們也都非常的感謝。另外,也非常感謝師範大學提供這麼一個非常清涼、莊嚴、便利的會場,當然最要感謝的就是我們大陸代表團,團長聖輝法師、副團長學誠法師率領大陸代表的法師、學者來到我們台灣做交流,使我們兩岸能夠進一步替佛教的協調、增上做一些重要貢獻。在開幕時我講過兩岸的佛教一脈相承,不管是僧眾、信眾、教授學者,乃至社會大眾,我相信大家都肯定佛法對於世間的淨化,對於眾生離苦得樂有絕對的利益,所以,兩岸佛教能興盛,是社會的安樂,是眾生的福報,我們希望有不斷的因緣,大家能夠攜手合作,能夠更進一步使佛法在未來世間、未來的廿一世紀領導人類的文明。

  再一次感謝與會所有兩岸的法師、學者們及工作人員及諸位信眾的支持,謝謝!

聖輝法師:

  各位長老、法師、學者、來賓大家好!

  首先以至誠懇切的心情感謝佛陀的加被,使我們兩天的兩岸禪學研討會開得非常圓滿成功。

  而此次會議所以會圓滿成功,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兩個意義和一個影響。首先說明三個方面:第一是人員的殊勝。這次參加兩岸禪學研討會的法師和學者,都是兩岸發心於弘法事業與學術交流的熱心人員;尤其參加和主辦這次研討會的法師,大都是兩岸的中青年法師,而且都是在兩岸佛教界比較有影響力的僧人。由於他們的熱心參與、發表論文及熱烈討論,對於開好這次研討會並取得圓滿成果,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是時間的殊勝。我們海峽兩岸研討會所選出的時間正是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是世紀之交的關口,二十世紀之交又是千年之交,世紀之交百年一遇,千年之交千載難逢,所以在這難逢難遇之時舉行兩岸禪學研討會,有跨時代的意義。第三、是組織的周密。這次禪學研討會的組織策劃非常周到、嚴密,無論是人員的邀請、論文的篩選、會前的準備、生活的安排,還是工作人員熱心服務及會場的佈置,都是有條有理,非常的嚴謹。當然除這三方面外,還有很多原因,相信與會者都有切身的感受。

  其次是兩個意義:第一是現實意義。我們所講的現實意義並不是因為兩岸研討會場面如何盛大、參加人員如何多、發表的論文如何有質量,更不是在討論中看誰比較高明;當然這些是開好研討會的因素,但不可以說是最主要的因素。我認為這次研討會開得圓滿成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題材好。為什麼我們以「念佛與禪」作為研討會的主題?念佛和禪,是中國傳統思想八大宗派中推廣最普遍、也最契機的兩個法門,一千多年來在中國都是非常盛行的。為什麼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要就這個主題來進行討論?這說明在弘法過程中,在佛教的教理與修行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不重視,將它解決,將會影響到佛教將來生存發展。所以,這次對這個主題的討論,實際上是兩岸佛教界對未來佛教前途所產生的沉重危機感,從這種危機感出發,於是激發我們對將來佛教的責任感。因此說這次的學術意義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喚起了我們兩岸佛教界對佛教命運的危機和責任感。有了對佛教的責任感和危機感,才能使我們去興盛佛教事業,才能為了佛教事業去「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第二是修行意義。因為對八大宗派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淨土宗和禪宗的研討,使我們對祖師提倡的淨土宗和禪宗法門,及禪淨雙修的理念的認識越來越透徹、明瞭,本來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得到了澄清,這對於將來指導我們在修行上,能有更加契機契理的幫助。

  再談到影響。由於這次會議的圓滿成功,對兩岸佛教的友好交往產生良好的影響,也為將來我們兩岸一脈相承的佛教界友好關係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如果這次會議開得不成功,肯定對兩岸佛教界的友好關係的進一步發展起不了推動作用,正因為會議開得成功,也為新的世紀舉辦兩岸的第三次或是第四次兩岸禪學研討會打下了良好基礎,如果這次會議不成功,下次再舉行這樣的研討會,大家的情緒就不會熱烈,心情就不會愉快。

  就是因為有這三方面的原因,和兩個意義,一個影響,所以我認為這次會議是非常成功的、圓滿的。至於脣槍舌劍,就研討會而言是免不了的,這是正常現象。因為越辯論道理越明瞭,越明瞭對道理的認識就越深刻,對一個道理認識深刻了,討論問題的雙方也就對一個問題達成了共識。總之這次研討會是很成功、圓滿的,在讚歎之餘,我代表【大陸佛教教育訪問團】對策劃、舉辦、操持這次會議的惠空法師,以及辛苦工作的服務人員和熱心參與這次活動的法師、學者及居士,表示真心的感謝!

  最後,祝與會者:六時吉祥、法喜充滿!

大航法師:

  過去我們都有一個觀念,就是修行、學佛好像是很主觀的,可是如果我們細心地探討,假如佛法是真理,那真理就具備了所謂的絕對性和普遍性。既是普遍性,它就是客觀的,可是為什麼它又被大家認為是很主觀的呢?最主要是因為從現實當中很難拿一些東西來檢證它的真假,就因為如此,所以在解釋它時便留下了很大的主觀空間,許多對佛教的看法,也就在這一空間裡各說各話。就因為有太多容許大家發揮主觀認知的空間存在,所以佛法模糊乃至混淆或是一些錯誤、相似的觀念也在這裡蘊生了。我認為佛法的客觀性是可以被強調出來的,雖然藉由有為的一切東西,是無法將佛法所有的客觀性完全呈現出來,可是仍然可以盡到一部份的努力。比如說以學術來看,儘管有些人向來對學術是持著莫名反對的立場,但其實學術是學問的基礎,雖然它不能完全把真理呈現出來,或作為走向真理唯一的工具,可是,它具有某方面的價值。以兩次的兩岸禪學研討會而言,因為這樣的學術會議,具備一點宗教性,又有一點學術味道,的確跟其他學術會議有一點不大一樣,我想這二者之間的配合,的確有助於佛學研究客觀性的提昇。

  其次,任何一個東西都有它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學術以嚴密、有系統、有根有據的一個論證方式,開展對某些問題的研究分析,這對於修學的初階入門,發揮了很大的價值。這次兩岸禪學會議又認識這麼多的大陸法師和學者,真是令人覺得慶幸。台灣方面也來了很多的法師和學者,大家共同投入這樣的討論,實為難得,雖然會議進行中,好像夾著一點弘法的味道,不過那沒關係,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佛教的團體。在參與這類會議,我個人以為弘法時,當然就是要大家依教奉行,可是在學術討論的態度上,則要有「我可以不接受你的看法,可是我可以瞭解你的角度」的觀點。我覺得在彼此對話當中,即使不接受對方的看法,也可藉之開拓更大的視野和思考的角度,甚至藉由這樣的討論,看到自己很多在思考上的盲點。我認為不一定要得到一個結論,但可以觀摩到許多不同思考的方法。一個思想文化的進步,不在於大家已得到結論,而是在於大家學會了思惟,即使是佛法,你若硬要找到一個固定的答案,那麼這樣的看法本身恐怕已違反了佛法的知見。或許有些人來參加研討會後,會說:怎麼我本來充滿信心,聽完回去卻充滿疑惑?我覺得你不要抱著想得到答案的心情來參加這樣的會議,應該來這裡學習到「原來在這樣的一個論題裡面,有這樣多不同的角度」。雖然我自己在研討會中也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看法,可是藉由其他人的很多看法的激盪,也啟發我自己很多觀念,所以基本上,我認為這樣的研討方式,對於未來佛教的健全發展是具有正面價值的,我們必須要延續和加強它的作用。

  不過,我對於這一次會議也有一些建議,就好像剛才自修法師及有些居士提出的看法一樣,會議進行的方式與方向,是否該做一些調整?以我而言,寫完這篇文章後,我才知道只有十二分鐘的發表時間,我講話的速度已經夠快了,可是對我來講,十二分鐘內把一萬四千字的內容講完,實在不容易。若要規定發表者以十二分鐘講出論文大要,它有一個前提,就是所有參加者都必須先看完文章。此次會議的主要功能若是以泛泛交流為目的的話,我認為已經達到它的目的了,但若要針對議題作深入的研討,我發覺許多時候,台上台下都未能在議題上構成焦點。像這次會議有些參與者,顯然只有對自己的論文有充分的瞭解,至於其他人所講的內容,能掌握幾分算幾分,既沒多看,也不敢隨便亂問,所以許多問題的焦點始終停留在表面的層次。與會的聽眾要是事先有讀過論文的還好,沒有的話,「討論」便成了「開示」了。我認為此次研討會,在某一部份的功能並沒有彰顯出來,有關這個問題,我想值得我們所有參與者提供一些意見。如此,期盼以後的研討會,不但達到交流的作用,也能把佛教某些長年累積下來的問題,透過大家共同的討論及思考,得到更好的解決契機。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

  一件事的成就,需要很多的因緣和合,這次研討會,雖然只有兩天,其實也要具足很多條件才能成就。所以應該要感謝很多人的護持,尤其遠從大陸來的諸位法師及學者和所有的參與者,大家辛苦了!在這裡,我也受益良多,所以特別感謝大家,希望台灣有機會繼續辦這樣的活動,或是大陸方面舉辦,台灣過去參加,我想這就是兩岸交流,阿彌陀佛!

學誠法師:

  各位法師、居士、專家、學者。兩天富有意義的學術研討會即將接近尾聲,這次研討會是由佛教團體主辦的,所以更顯得有意義。我們佛教徒的使命是「續佛慧命,紹隆佛種」、「續佛慧命救佛教」。什麼是佛教?佛教必定有不共世間的內涵,就是「解脫道」,只有「解脫道」能夠保存下來,讓廣大的眾生遵循它,並且要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最後才能達到目的地,這才是真正的佛教。「續佛慧命」則是弘法利生度眾生,這度眾生與學術有什麼關係呢?從某種角度講,也是有關係的,印度馬鳴菩薩著的《大乘起信論》、龍樹菩薩著的《中觀論》,它代表那個時期最高的學術水準,其他如我們中國的僧肇大師、耦益大師,也代表當時最高的學術水準。現代佛教界也面臨學術的問題,不能不去思考它。以現在的學術方法而言,從社會層面來說,我會由考據學、文獻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的方向來思考,考據學和文獻學是日本人常用的兩種方法,如鈴木大拙從學理上進行探討;歐美的社會學和文化學,把佛教放在社會的大時空下看待,那麼和「佛教是通過釋迦牟尼佛修証出來的結果」這種傳統說法,是不一樣的。面對這四種作學術的態度,佛教徒應該持何種的立場?形成了「傳統義解」和「現代學術」結合的問題。我們現在度化眾生需要社會上有文化知識水準的人,尤其是社會的菁英份子,他們都遵循著學術規範,那我們出家人要度化他們,也必須要懂得學術遊戲的規則,否則便很難得到認同。既然要面對現代學術問題,首先我們出家人要站穩立場,才能度化社會上的菁英份子,否則,立場不穩定的話,反而可能被那些文化人所度化了,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惠空法師可以說是苦口婆心、弘法心切,意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它集合了海峽兩岸佛教界、學術界部分的菁英份子,舉辦這樣的研討會議,實在是大慈大悲,這是我們應該要表示感謝的。

  從這兩天所發表的論文來看,研討會總體而言是成功的,成功的條件我認為有幾點,第一點是準備充分:從寫論文到發表論文、講評論文,都經過大家非常充分的事前準備,雖然有些論文可能不夠水準,或者有些問題,但是大家畢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且我們也很難以最高、最究竟的學術標準來衡量,因為沒有這樣的「學術規範」,所以我們必須以論者他自己的文章觀點來看這論文。第二點,研討會的成功因素是扣緊主題:因為大家都是圍繞「念佛與禪」來進行討論,基本上是沒有離題的。雖然討論中有一點小插曲,總是無傷大雅,並不重要,我們台上台下相互呼應,討論非常激烈,如惠空法師、聖輝法師都以「唇槍舌戰」來形容,我覺得應該加上「刀光劍影」才更貼切。這樣的過程,最終透過充分的交流,達到趨進融合的境地,所以結果還是美好的。

  這次的主題是「念佛與禪」,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佛教徒千百年以來普遍修持的兩個法門。念佛的「佛」當然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但是這兩天的研討會,不知不覺引導到以「阿彌陀佛」為主的念佛法門,這就顯得非常有意義,因為修念佛法門的信徒最起碼有信仰藥師佛、阿(門+人人人)佛、彌勒佛、阿彌陀佛等,但在佛經中也是凸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法門的殊勝和優越處,其實惠空法師事先也沒有告訴大家,這次的研討會談的「念佛」到底是念什麼佛?但是大家卻不知不覺的走向共同的軌道,說明大家對阿彌陀佛和淨土法門仍具有普遍的關心和同情,因而展開極其深入的探討。其次,就是禪觀的問題。禪有很多種,印度外道也修禪,叫做「外道禪」、「世間禪」,我們中國則有如來禪、祖師禪及頓悟、漸悟等等不同的說法,從中國的歷史源流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禪宗的子孫,所以這個禪法以及禪宗歷史流變的過程也必須要有所了解,這樣研討會上針對這主題進行探討也就有意義了。最後談談「念佛」和「禪」的關係。很多人認為念佛和坐禪,可以分別修持,也可以合流、融合等等,然而依我的看法,念佛包括禪觀的部分,也就是說「念佛」即是「禪觀」,但是不可以倒過來說「禪觀」即是「念佛」,我認為這樣的觀念非常有意義。

  在此,希望我們四眾弟子共同努力,不論坐禪也好,念佛也罷,都必須要落實,而道場中必須要有出家人來修持念佛法門或真正來坐禪,這樣我們佛教的根本才能豎立,也才可以引領、度化眾生。最後,希望我們佛教永遠放出光芒,度眾無邊,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方立天教授:

  主席、各位法師、居士、學者,大家好!時間過得很快,兩天的會議就要閉幕了,而這兩天的討論,究竟涉及了那些問題、討論了那些問題?我想是不是可以說我們討論了四個問題、四種關係──第一個就是禪與念佛的關係,這是排第一位的,也是最主要的,相應的也就是討論了自力與他力的關係。修持當中的自力與他力,是說內在超越與外在超越的關係,那麼,我們能不能這樣說,這就是我們討論當中的題旨?當然,另外還有和這個問題密切相關的討論,像密教和念佛的關係、華嚴與念佛的問題等等,都是可以歸在一類的,我想這個會議思想上的總體成果能不能這麼說,就是通過這次討論我們比較一致的認為,禪跟淨的融合是中國宋代以來佛教發展的主流,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佛教很可能還是走這條路。如果這樣的觀念能夠成立,我想這就是我們這次會議的最大成就,因為關係到中國佛教未來的發展。

  第二個是歷史與現實的關係。我們以論文來看,一般都是通過文獻、歷史來考察,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兩天的會議不可能涉及很多的問題。當然,我們也意識到對現實的反省,比方說當前禪與淨土宗在兩岸的發展狀況如何,大陸在這一方面的討論相對的比較少,這是需要另外組織專門的研討會議來評議的,在這次的會議當中,應該也有涉及這方面的一些問題,但這是不夠的,因此,歷史與現實的關係,也是我們這個討論當中的一個問題。

  第三個是理論與體驗的問題。在我們的討論中,很多是教義、義理方面的問題,但是佛教也包括了體驗的問題,這是在我們討論時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因為佛有「二諦」說,有「可以說」與「不可說」,我主張在會議上應當講「可以說」的部分,如果把他歸類為「不可說」的話,這樣會議就不用開了,所以,會議的參加者應儘可能的把「可以說」的東西說清楚,因為我認為「可以說」是「不可說」的基礎。

  第四個是從這學術會議當中來看,我們還涉及了「學風」和「學術規範」的問題。其中提及了歐美和我們中國傳統的一些學術規範和學風的不同,我想我們絕對不能故步自封,應當採取「截長補短」、「求同成異」的做法比較妥當。比方說註釋需不需要寫非常詳細的問題,我可以告訴大家,在大陸曾經討論過這樣的問題,發現有的文章正文只有一點點,但註釋就長達三頁之多,我們始終不能理解註釋多於正文有何優越性?另外,學風和學術規範的是不是要結合問題,以這次會議的情況來看,有法師、學者、宗教徒及社會上一般對佛教感興趣的人參加,如果要把我們的學術規範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會面臨許多問題,而且又牽涉到兩岸的關係,就是一方是主人,另一方是客人,有很多實際上的問題。因此處理兩岸的學風與學術規範的問題,應當是可以慢慢來談的,才能形成比較圓滿的兩岸交流,我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謝謝大家!

樓宇烈教授:

  主持人、各位法師、各位教授、各位居士大德。前面已經有許多的法師都做了總結,剛才方立天教授又是非常有系統的從四面八方總結了我們這次會議,所以我本來應該沒有什麼話可說的,但是「狗尾續貂」,總還要說上幾句。我覺得我們這次會議討論的題目「念佛與禪」,其實是個相當大的問題,涉及到我們佛教各宗各派根本的共修法門及最終正解的問題。這兩天所講的內容從原始佛教一直到密教,整個佛教歷史可說都包括進去,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問題;在這過程中間,如同許多法師們所講的,我們在這裡面明白了許多問題,但是我要告訴大家,我們明白的越多,同時我們不明白的也越多,這是完全符合認識的原理,所以,我們現在對「念佛與禪」所產生不明白的地方也就越來越多。剛才有一位圓光佛學院同學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何謂「禪淨雙修」?那麼又已經回到我們的起點了。所以,我不是說這個會議沒有成果,而可說這兩天討論的最後、最圓滿的成果,就是給我們留下一個新的課題去思考,我確實感覺在這兩天,我們明白了許多問題,但是也發現了其他千絲萬縷的問題。

  關於「念佛」的概念大家理解不同,可能討論了半天,我講我的「念佛」,他講他的「念佛」,各自領會不同,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整合。同樣的「禪定」也是這樣,究竟我們是講一般的「禪定」呢?還是剛才很多居士提到的「外道禪定」呢?亦或是「最上乘的禪定」呢?有很多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又是新一輪討論的開始,也為我們下一次的兩岸禪學研討會,出了很多很好的題目,希望惠空法師有機會再次舉辦會議,讓我們能再共聚一堂,把問題提出,使這些問題的討論更加圓滿,闡發更多的新問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