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惠空法師

 
 
 
 

 


 
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惠空法師
與禪法相應的念佛法門──參究念佛與體究念佛

  明朝時,禪風盛行,而且淨土法門也在這時興起,所以很多佛弟子,就在「禪」、「淨」這兩股潮流下,互相激盪,有學淨土的人去修禪,也有學禪的人去修淨土,就這麼激盪下,兩個法門也自然地交流、混合在一起。所以明末就有人提出所謂「體究念佛」和「參究念佛」這兩種說法。這個問題,散見在明末資料裡,蓮池大師也談過,而我們今天來談這個問題,首先要建立一個觀念,就是,禪宗並不等於禪,其實,各門各家都有自己的禪法,禪法並不等於禪宗,禪宗也不就是禪定,「禪宗」只是用來指稱一個宗派的修行理念,不能代表禪法的全貌。因此我們說,參究念佛和體究念佛,都是念佛,可是是在念佛當下與禪法相應的法門。
  一般所謂的念佛法門,是說在念佛的當下,我們內心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自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會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這樣的心情念阿彌陀佛,希望以我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因緣,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我們在參究念佛、體究念佛的時候,沒有信、沒有願。先講參究念佛。參究念佛是說,在一句佛號當中,我們是參話頭的念,參!念這個佛號的是誰,一句「阿彌陀佛」,參參看這個念佛的是誰?「阿彌陀佛」,參!念佛的是誰?就這麼一直參究下去。可以說,雖然名為念佛,其實不是淨土法門,因為它在念佛的時候,重點是在參,是在究,而不是在信願。這個參究,就是參話頭,是參自己的心性,是一切念頭摒除;而念佛是信願,是希望我們有這樣的信願心。所以參究念佛跟我們一般講的信願念佛差得很遠,因為在參究當中,一切念頭都是妄想,那有什麼信願不信願呢?
  參究念佛一般人比較容易了解,它就跟參話頭差不多;可是體究念佛,一般人就不太了解這體究念佛是怎麼念的。體究念佛,它是在念佛時不用「參」,而是「觀」、是「看」。「參」跟「看」不一樣,參是一種「問」,看是一種「觀察」。一個東西,你看得清清楚楚,跟你去問、去思考不一樣;看是你看清楚你就知道了,問是你在問的時候沒有答案,你去「要」這個答案,在你要這個答案,沒有答案之間,你去追究這個答案,這就是問,就是參;看的話,是你面對什麼東西,你看清楚它,你知道它是什麼就好了,至於它背後是什麼你不需要知道,你只要知道它現在是什麼就好了。參,它有一個疑問;體究的「看」,它沒有疑問。參是參這個念佛的後面是誰,看是看這個念頭你現在是什麼。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就看這個「阿彌陀佛」從我心念的虛空、若有若無的心念源頭浮出「阿彌陀佛」出來;再念一句「阿彌陀佛」,又看到我的心念中,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在我的心裡面不知道那裡咻地飄出「阿彌陀佛」的字眼來,慢慢的看、慢慢的看,就感覺到這個佛號從我的心裡面,從虛空中咻來一個,咻,來一個,不知道從那裡來,就算它來了,你正要看到它來的時候,它的來處就沒有了。所以體究就是一直地看它從那裡來,可是當你看的時候,來處就滅了;它在空虛中間,在你心性中間,它來的源頭就是我們的心頭,我們心的源頭,可是當你看到它的時候,它就滅了,剛開始雖然好像看不到,可是越看就越看到我們的心性,越看就越深入佛號的源頭,那就是我們的心源。所以體究念佛看我們的心源,是一種觀心的法門。
  其實講起來,觀心法門是禪(法)的一種,參究法門也是禪的一種,不過後來都被用在念佛法門裡面。也可以說,修淨土的人要把修禪(宗)的人帶向念佛,所以就說,你參禪,你就參「念佛是誰」的話頭囉,你就看念佛的是誰囉,就看住這念佛的佛號囉!可是參禪的人,也要把念佛的人帶向參繟,就告訴念佛的人,怎樣在念佛當中看你的心性、參你的心性,讓你能夠對你自己的心性更清楚。這裡面很有意思,談下去,就談到宗派對於法的認識淺深。論理講,淨土法門,理的上面比較缺,雖然究竟講,淨土的源頭,也是法性的源頭,可是實際上從可以觸摸的點上講起來,淨土法門它還是在虛妄境上用功;可是禪的入手處,就不是在虛妄境上用功,而是在我們心的源頭下手。
  所以參究念佛跟體究念佛表面上是念佛,其實它是禪的法門,是直指我們心源的方法,不過,畢竟它是念阿彌陀佛,畢竟它與阿彌陀佛相應。所以說參究念佛跟體究念佛一般都把它當作禪淨雙修,就是因為它本質是禪,表面上是念佛的緣故。

 

回首頁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佛藏山慈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