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惠空法師

 
 
 
 

 


 
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惠空法師
大陸、泰國見聞記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橘踰淮為枳」,從字義中可以看出因為水土的關係,一個東西到了不同的地方,它的質地形貌就會變,也可說環境對後天性的改變是很大的。

  最近我在大陸的這一段時間,有一個很特別的感受,在東北寺院的田地上,看見蘿蔔大小有人小腿那麼長,一個個肥肥壯壯的,那種豊富碩大給人遍地黃金的感覺;之後到了安徽清涼,我看見一個個白白的球,我問那是什麼東西?老百姓告訴我說那是蘿蔔,我說:「啊!這怎麼是蘿蔔呢?這麼小!」他們說:「我們的蘿蔔就是長這個樣,這已經是最大的。」我一聽深深感到古人所說的:「橘踰淮為枳」。古人又說:「窮山噩水出刁民」,我在大陸的這段時間感受到不同的風土人情,在比較窮困的地方,的確人們在小事情上較為斤斤計較,比如農夫,一片葉子、一塊石頭都不能動它,而且有時一些想不到的事也計較;在南京,此地較為富裕,很多事情就覺得很自然,不會跟你計較;看到南京和安徽的鄉下這兩種不同的民情,使我深深感受到後天環境改變人性的強烈,人在不知不覺中受環境的影響,所以說選擇環境實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泰國我住的小廟裡,看到了些景象。泰國的出家人是吃肉的,雖然他們吃肉,但對於過午不食戒,非常嚴格的遵守,東西也不放到第二天。戒律上規定:出家人過午不食,不主動向信眾要求肉食。從這條戒律的精神上來看,在佛陀的比丘戒律上沒有絕對禁止食肉。推究不食眾生肉的來由是在梁武帝時,從菩薩戒的精神裡面開展出的,因中國佛教徒不管出家或在家,都虔誠信仰大乘菩薩精神,對不食眾生肉抱無比的信仰,所以一聽和尚吃肉便想:「這花和尚竟吃肉,不守清規。」但在泰國每一個和尚都吃肉的,我們須了解到戒律的精神與佛法的本質,在這點上我們得到很大的啟發,對於戒律的本質、實質體,我們必須實在的面對這樣的問題,才會對佛法的精神有更深的體會,也才會對不同的思想以開闊的心給予更大的包容,使它們能生存在佛法智慧的大海當中。

  泰國的出家人托缽,每天化緣到的食物非常的多。我所住的寺廟有六個出家人,加上我七個,所化緣來的往往是十幾人的份量,那剩下的東西怎麼辦呢?他們早上吃一頓,中午再吃,剩下一桶、半桶就倒掉了,倒給狗、貓、雞等吃。當我看到這景象不禁思量,中國的出家人總說要惜福,得把盤中的每一粒飯吃乾淨,還要用水將碗盤中的油洗淨再喝下去,為什麼中國的出家人會養成非常惜福的習慣呢?因中國的物力惟艱,現今中國深山裡的出家人吃得還是很差;古代出家人生活條件差,所以很珍惜食物,在祖師傳裡記載「清水過堂」,這實例說明環境使他們珍惜食物。泰國的出家人得到信眾豊富的物質供養,難道信眾們不知道食物很多是狗、豬在吃嗎?那他們就不要佈施太多,出家人夠吃就好了嘛!泰國的出家人也知道食物很多糟塌了,但為什麼還要化緣這麼多呢?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福報」,因僧人要給信眾佈施修福的機會,而信眾也需要種福田,信眾將食物漿水放到僧人的缽中,他的福報就成就了,至於出家人有沒有吃完並無影響;中國人說「一文入得三寶地,百萬收得福田僧」,一文錢放在福田箱中功德就成就了,我們應建立這樣的精神:只管佈施,不必管僧團如何使用這筆錢:而僧團應珍惜信眾的財物,想著怎樣讓信眾有種福田的機會,且在可能的範圍內充份善用信眾的財施。

  為弘揚振興中國佛教,重建大陸寺院,惠空師父於去年九月中赴大陸,一個月後轉往泰國,以實際體察南傳佛教的修行與生活。年底時曾匆匆回台,後又飛往大陸,直到今年二月農曆春節前才返抵國門,本有乃師父此趟回國後的談話錄音整理而成。

 

回首頁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佛藏山慈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