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惠空法師

 
 
 
 

 


 
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惠空法師
吃睡與修行

  「財、色、名、食、睡」這五欲,被列為地獄五條根。其中,財、色、名三項,一沾染上,就難以自拔,可是,食與睡本身並沒什麼過失,為什麼也被列在地獄五條根裡面呢?這是因為吃飯和睡覺也有可能是我們修行的障道因緣。怎麼說呢?雖然我們知道吃飯和睡覺能滋潤我們的身心,有了它們的滋潤,我們才有力量,才有精神,對於有情生命來說,如果缺少了吃飯和睡覺,精神和生命都不能延續了;但是也就是因為它對有情生命如此地重要,而且在修行的過程中,這兩件事又是天天要面對的,所以難免有時會忘了尺度而縱容了它,造成鬆懈、放逸、或者貪求,而荒廢了道業。

  因此,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對於吃飯和睡覺,自己要有個尺量,過對不及都不好。只是,尺度的拿捏是一種智慧,有的人拿高了,有的人拿低了,究竟,有沒有標準可循呢?有的!不僅經典上講得很清楚,古大德們也有一些典範,這都是值得我們去效仿的。

  古人常說:「修道之人要常帶三分病」,為什麼要常帶三分病呢?這不是說生病是一件很好的事,而是要我們有一種「苦」的感覺。身有病時,有了苦的感覺,自然處處提不起貪著和欲望的力量,而且有了這種「苦苦」的感覺,厭世的心也比較強,可以激厲我們的道心。相反的,古人有句話說:「飽暖思淫欲」,就是說吃飽了、穿暖了、身體強健了,就有比較強的欲望,因此,「飽暖」就成了障道因緣。所以,如果我們過分地愛護我們這個身體,就等於在培養欲望,因此說對於這個身體,不要去貪著它,有什麼,我們就吃什麼;有多少時間睡覺,我們就睡多少。在學佛的過程中,一切不求,一切就淡然,對於身體也一樣,不特別地去保養,只要身心放輕鬆、自己觀照好自己煩惱事、生活作息正常,相信比吃什麼補藥都來得好。

  再說到,病的根源是從那裡來的呢?從煩惱來的,沒有煩惱就不會生病。煩惱又是從那裡來的?從業報來的。業報又從那裡來的?業報從造業來的。那為什麼會造業呢?是因為自己的煩惱。也就是說,身體上一切的不適,都是由自己的煩惱來的,所以,我們想保養我們的身體,讓它健康,首先就必須保養我們的「心」。這樣說來,是不是身體就不要照顧它、保護它了?也不是這麼說,因為我們人的生命,它本身具有一種韌刀,平常並不須要特別地去保養它、愛護它、照顧它。尤其在「吃」的方面,今天如果福報夠,隨便吃什麼,不但不生病,而且精神飽滿、體魄強壯、精力旺盛;反過來講,如果沒有福報,就任你用盡方法去保護它,給它再好的東西吃,它還是堪受不了,不管你怎樣的保養,它還是體力不濟、精神不夠、長年的生病。所以我們維持只「病三分」就不錯了,不要刻意地去保養我們的身體。真要保養的話,就保養我們的心,多修修福報增長我們的智慧,這樣,或許現世身體差一點,但是卻得到了更大的滋潤,因為你的心境清明,跟著你的福報就會增長,縱使今世身體差一點,但是來世就會很好,這樣不僅保養今生,更是保養來世。

  因此,關於吃飯,不要特意去求,給什麼就吃什麼,也不要給好吃的,卻故意不吃──就是給好的、不好的,我們都吃,一切只求淡薄。假若自己做飯,一切寧可簡單,不要複雜;寧可差一點,不要太豊富。為什麼呢?古人說:「由簡入奢易,由奢返簡難」,吃好的慣了,不好的就吃不下了。若平常不是吃得很好,今天稍微吃好一點,你就感到非常滿足愉快;反過來,平常對吃就非常刻意追求吃好的,那麼只要有一天,稍微吃沒那麼好的東西時,你心裡就會感到不舒暢、滿懷的不高興。所以這句「由簡入奢易,由奢返簡難」,要深深地銘刻在我們的心裡頭。今後大家要盡量要求自己、鍛鍊自己的心性、吃東西要隨緣不求,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就是這種道理。

  最後再談到,保養身體不是只用「吃」來保養。我們知道食有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四種食,都能滋養我們的身心。只要我們能夠保持一分和悅的心情,時時刻刻讓我們心裡很喜悅,這喜悅的心境,就是一種食,就會滋潤我們的身心。如果你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就等於這種「苦」在摧殘你的身心,這就是所謂的「思食」。所以,如果一天到晚都想一些不高興的事,那麼你的身心必定不健康。我們大家不要太重於食物方面的保養,應該要時時有隨緣的心,隨緣就等於在消舊業,因此只要能吃飽就好,不講求吃得好,這麼一來,就不會對吃產生苦惱,不會因飯菜的好壞而動心起念,我們每天也就能多一分修行的功夫。

 

回首頁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佛藏山慈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