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惠空法師

 
 
 
 

 


 
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惠空法師
法喜的滋味

  八月十七日第三個星期天,是文殊院水懺共修的日子,也是文殊院大家長--惠空法師離台的前一天,對常在文殊院共修的佛弟子而言,可能得等上一年才能再向師父請法,所以,大眾把握中午休息時間,請師父開示:
  因緣聚、因緣散。等一下大家還要拜水懺,我簡短的跟大家講一下話就好。講到拜懺,雖然我平常都是講經的多,拜懺的少,但我今年梁皇拜了四次,講梁皇大意也講了兩次,所以對懺法的利益,有點不一樣的感覺了:我覺得,對我們這個時代,時空的眾生而言,懺法真的是洗滌我們身心的一個最好的方便。的的確確,在這麼一個忙碌的現代都會生活中,我們在家居士能夠一個月抽出一天來用功修學懺法,洗滌我們身心,真是一份非常清淨莊嚴的感覺。我不知道各位是不是感覺到這份清淨與莊嚴,但以我自己拜懺的感覺,我覺得懺法的意義是很深、很真實的,雖然有些人他可能不太容易接受裡面關於佛、菩薩、宿世冤親債主這些事,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去思惟,就會覺得其實它是很真實的事情,不容否認它的存在。

  在修行這條路上,雖然我們大家有的出家、有的在家,但我們都是佛子,彼此要互相勉勵、互相提攜、互相照顧,像我這次出去,其實只是換一個修學的環境,而各位有因緣在文殊院學習,不管是拜懺也好、聽經也好、參加社教活動、青年活動甚至當義工也好,都要能夠領受佛法這一份相互提攜的心情。佛法的修行是多門多角度的,拜懺也好、念佛也好、聽經、參禪也好,都是修行。其實,在拜懺裡面有念佛,而念佛其實也就是在念我們自己清淨的功德、清淨的法性,只不過每個人的因緣都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喜歡念佛,有的人喜歡打坐。我自己出家以來,較常講經,講經有講經的喜悅,拜懺有拜懺的喜悅,但是都是一種法喜。什麼叫做法喜?以前我聽人家講「法喜」,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就只知道「法喜充滿」、「法喜充滿」,好像是一句口頭禪的感覺。以前我很少拜懺,人家說拜懺啊,怎麼說法喜充滿呢?有時候人家去朝山,我聽說要晚上十二點去拜,拜到早上,哎喲,不累死了還拜!可是,後來我慢慢有感覺了;這是什麼樣的感覺,我講給各位聽,各位就知道了:

  以前我在家的時候,我師父那邊一個月放生一次。在大殿前面,幾個師父,還有二、三十個居士團在那邊念大悲咒,唸完還為他們受皈依;那時就感覺好像那些眾生都得到了解脫,哇,太好了,那種感覺!那種感覺就是一種喜悅!皈依完要放生對不對,鳥就咻,看他們飛得很高興,咻咻放掉就好啦,可是魚啊、蛤啊、鰻魚啊就要拿到離我們常住大概一公里的地方,去放到大水溝裡,那時大概是二十年前,三峽那邊還沒什麼建築,大水溝還很清澈,還很多水,我們幾個男眾,就沿路「南無觀音菩薩、南無觀音菩薩....」一面唸就一面帶著他們,好像要帶他們去解脫喲!那就是一種喜悅。還有一種情形:有時候我一個人看佛經,看到精彩的時候,我覺得講得太好了,兩隻手就一直拍桌子,「噢,太好了!太好了!」一個人在那邊自言自語,那就是喜悅!

  就是說,當我們讀經、聽經、打坐、拜懺、當義工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寧靜下來了,寧靜下來以後,我們的心就自然產生一種喜悅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內心寧靜下來所發自內心本身的一種喜悅,這就叫做法喜。而這法喜,一定是在我們身心跟佛法,各種法的道理,各種法的情境相應以後,因你的心跟法的意味契合,使你的心平靜下來,自然的,從你平靜的心中,你就會有這種喜悅的感覺。而這種內心的平靜也有很多的層次,這是跟你所相應的法不同而有深淺的差別,有的是因為拜懺的平靜,有的是因為聽經的平靜等等。譬如:有時候你會很氣、很恨、心裡很不平,當你一拜懺以後,心裡有什麼不愉快的,都算了,不計較了:「哎喲,我還不是有很多對不起人家的地方,算了,算了,不跟他計較了!」你們拜了以後,會不會有這種心情啊?這就是心情的一種平靜,心情平靜下來以後,你就會有一種喜悅。而平常我們一般人沒有這種喜悅,就是因為我們內心不平靜,我們充滿了擔心、充滿了追求的欲望、充滿了焦慮、充滿了對人家待我們不好的不平,所以我們心裡面的始終是一種焦慮、一種追求、一種懸掛的憂慮,很多事情都擔在心裡面,心裡就沒有那種寧靜的喜悅了。而當我們在聽經、在打坐、在念佛、在拜懺的時候,透過佛法,我們的心跟佛法的法味相應以後,內心獲得寧靜,把這些煩惱都暫時的拋去,自然,喜悅從內心生出來,煩惱的、牽掛的、懸慮的那些東西慢慢的離開。煩惱遠離了,熱惱遠離了,內心喜悅自然生出來,這種喜悅就是法喜。相反的,如果法喜它不是因為佛法的相應生起的,而是一種欲望、一種飲食的滿足....那就不是法喜了。所以法喜這種喜悅,是透過佛法的相應而產生的,唯有如此才叫做法喜。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常常跟佛法相應,希望大家能夠法喜充滿!

 

回首頁惠空法師佛藏一家我們的禪風擺渡兩岸
佛藏山慈光寺